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李晓峰:精益求精 一以贯之
——记“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李晓峰教授
文:学生记者 余霞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12 13318

  “以校为家,授课与科研占据了他80%的生活。在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中部有一个区域,向南一侧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每天晚上十点左右放眼望去,李老师的办公室通常还亮着灯。”这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刘沛鑫眼里的李晓峰。

  就像学生们形容的那样,李晓峰的作息排得很满,每天早上从英语听读开始,到校后他忙着备课、上课、写教材、做科研,晚上加班已是常事。好不容易到周末,他也会有一天时间在忙工作。“加班”一词在李晓峰眼里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与担当。

bbec562745503667ee93b4d4f3645233.jpg

勤于钻研 勇于担当

  从成都七中毕业后,李晓峰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进行通信与电子系统方向的学习。1987年从成电硕士毕业留校后,李晓峰开始了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1991年,由于学术成绩优异,李晓峰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学校最早一批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之一。他作为主研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此外还参加了多个大型科研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晓峰跟随陈尚勤教授参加了部队的“***数据传输系统”项目。这一项目要求把设备安置到我国一个群岛的岛礁上,在我国这一海域还是第一次。面对最为复杂、多变的短波环境,李晓峰与同事们经过反复研究与外场试验,顺利地完成了设备研制。

  在最后的大型现场试验中,其他单位负责的电台遥控系统出现了技术故障无法排除,差点导致试验取消。李晓峰与另一位同事黄跃新一道,勇于担当,凭借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娴熟的技术本领,用一个通宵重新构建系统,替代原有的方案,为整个现场实验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结会上,部队首长再三点名表扬了李晓峰和他的同事,表彰电子科技大学为国防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李晓峰说:“没有平日的勤于钻研与精益求精,就不会有关键时候的敢于创新与勇于担当。要做一名好的教师,必须要做好科学研究。”李晓峰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获得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在教学上同样硕果累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6项。在获得此次“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之前,2011年,李晓峰获第五届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也多次被成电学子提名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敢于创新 迎接挑战

  “如果让你再选一次,你还会再选这堂课吗?”

  “如果与常规教学班的同学一起考试,你的信心指数是多少?”

  这些都是李晓峰的课堂结束后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上的问题。结果显示,在5分制的基础上,课程综合总评分为4.67分,可见学生们对于挑战性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高度认同的。

  李晓峰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核心课程《通信原理》的首席教授。利用MOOC教学视频,《通信原理》课程实行三种教学形式:以老师授课为主的大班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授课视频为主的小班式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计和实验等形成的挑战内容。在通信学院,李晓峰成了率先尝试开设挑战性课程的几位老师之一。

  李晓峰会在课前布置课题,让学生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李晓峰则在课堂上就学生讲解的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李晓峰说,“我最先观察的就是学生的PPT是否美观,字体大小、布局是否合适。”一直以来,不少理工科学生“说”的能力总为人诟病。李晓峰认为,PPT是否美观,是能否吸引听众、传递想法的第一步,理工科学生如果能够从PPT的字体、美观等细节之处出发,“说”的效果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最初,以课题讨论和实验为主的《通信原理》挑战性课程本没有计划举行卷面期末考试。在首届挑战探索即将结束时,为了检验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李晓峰鼓励学生来参加期末考试。传统授课考试时卷面不及格率通常有30%-40%,选修挑战性课程的25人参加考试后,只有一位学生卷面不及格。李晓峰很欣慰,这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如今,挑战性课程探索进入第二年,李晓峰将期末考试纳入总成绩,比例占四分之一。

  李晓峰说,“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学生不需要老师讲课就懂了,有的学生也许老师讲了几遍仍然不够,传统的大班授课,师生的效率都不高。而翻转式课堂的做法是让学生先自学,再根据相应的情况决定在哪个地方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样的做法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使教学更精准、效果更深入。”

  参加了《通信原理》第一届挑战性课程学习的学生赵凌览说,“在挑战班的时候,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堂上的讨论总是打破课程的界限,这样我们才明白得更透彻、理解得更系统。回答中李老师常作类比、对比,以使他的解释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我还经常课下向李老师请教《通信原理》课程的问题,每一次李老师都相当耐心,非常注重细节。他知识广博,我很有幸能够成为他的学生。”

反复优化 追求完美

  用时髦的话来说,李晓峰具有典型的“处女座”特征——做事追求完美。

  2005年,他决定编写《随机信号分析》一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在之前的教材里参与编写的那章内容不太满意、耿耿于怀,“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比较啰嗦,要点不突出”。2006年,李晓峰主编并完成了教材的出版。现在,这本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印刷总数位居国内同类教材前列。

  后来,李晓峰又主持编写了《通信原理》与《应用随机过程》两本教材。“我通常要先拟一遍大纲,然后用铅笔快速写出第一遍草稿,再经过两、三次修改与充实后才录入电脑。录稿之后,通常会放上一段时间后再改两遍。作为主编,我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章节,这个过程确实是费时又辛苦的。”谈到编写教材的过程,李晓峰回忆说,他会花上不少时间与其他作者沟通协商,常常还要大幅度修改其他教师编写的章节,以达到内容风格和条理逻辑的统一。

  尽管编写教材占据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李晓峰把这一过程中的力求完美视为高度责任心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他主编的《通信原理》与《随机信号分析》都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随机信号分析》还是两次入选。他说,“我并不在意编写教材的数量,但希望每一本教材都是我们的用心之作。”

  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李晓峰在十余年时间里带领团队将《通信原理》先后建成四川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在不断丰富教学信息量的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程传播率,使国内外更多学生受益。

  建好《通信原理》MOOC课程,离不开录制授课视频。视频录制前,李晓峰准备得十分认真投入。他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练习几遍,争取不忘词、不停顿。尽管后期剪辑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李晓峰仍争取一遍完成,尽量减少给剪辑工作带来麻烦,也能更快地将课程推向网络平台,让更多学子受益。

  《通信原理》课程成了多次上线的优质视频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以来,已累计开课4次,全部选课人数达3万3千多人,覆盖面早已超出了普通课堂的界限。

  完美的另一个别名是“严谨”,李晓峰对待各项工作十分严谨,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做事严谨的态度。用李晓峰的话来说,“做事严谨,追求完美,就要反复优化。从不断的优化中,你的能力才得到提高。”

  硕士二年级学生耿鹏飞说,“李老师在科研上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很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技术文档的逐句斟酌到程序中模块实现的反复重构,堪称完美主义者。”

关爱学生 引导成长

  参加了《通信原理》第一届挑战性课程学习的学生王俊说,“上课时,李老师常常走下讲台,跟我们亲切交谈,讲他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故事,讲这一周他又遇到了怎样开心的事。原本压抑紧张的专业课,就在这欢乐的氛围中进行着。听到同学有新奇的想法,李老师会情不自禁地面带微笑、连连点头。有时候他倒是真像个学生似的,谦虚地举手提问,就连我们学生也会觉得,哪个老师不想有这样的好学生?”

  李晓峰把他和学生的关系比作是“战友”。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师生相互平等、互相尊重,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则。“我不会在半夜让学生来教研室工作,但我会告诉他们要有这种思想准备。科学研究好似海上航行,总希望是阳光灿烂,但也有遭遇黑色风暴的可能。”在困难的时候要像一个战士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要像战友般彼此支撑。李晓峰眼中的师生关系更应该是一种朋友、战友的关系,“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都源自于他真心关爱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于学生成长的空间。”

  在博士生刘沛鑫的记忆里,不管是平时周末还是大年三十,只要学生遇到问题,李晓峰都会抽出时间耐心与学生分析和讨论。

  刘沛鑫说,“每到年关的时候,人们都在准备好好休息,迎接新的一年。但是农历新年附近正是国际会议新一年征稿的时候,为了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科研工作丝毫不能懈怠。”正是在2017年除夕的上午,李晓峰指导并帮助刘沛鑫完成了一篇论文的最后定稿。这篇经过两个月不断讨论和修改的文章最终被顺利录用

  “今年大年初三时,李老师去参加家宴,饭前还惦记着给我打个电话关心科研项目上的事,然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根本停不下来。讨论结束后,我发现竟然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刘沛鑫说,这些让自己既感动又享受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李老师的悉心教导,感激是不够的,我希望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以他为榜样,做一个纯粹的人。”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