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谢梅:春风化雨润桃李 欲栽大木拄长天
文:王宏伟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19 14659

  农历丁酉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谢梅还带着研究生在泸沽湖调研,当地条件艰苦,但整个团队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坚持着。在成电工作的三十二年里,她一直保持着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课程、会议、调研等等工作填满了她的生活,寒暑假也很少休息。然而,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工作和学生。

谈起电子科大的学生,谢梅脸上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喜爱。她说,电子科大的学生正以一种非常令人欣喜的态度去接受知识,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他们能够真正拥有广博知识和高尚情操的基础。作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她也深深地爱着电子科大的学生,把她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学生的培养之中。

1.jpg

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一次学校科技工作会上,谢梅谈到要做有价值、有尊严的文科科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同学们有多学科的知识,有宽阔的视野,有健全的人格和家国的情怀。她始终认为,学生的接受和认可是评判教学的最高标准,要以学生为标准和动力源。

  “我希望学生能从学习中理解我的理念,既有知识水平的提高、学术视野的扩展,同时还有性格、情感的完善,有综合能力的获得。”

  在谢梅的课堂上,她自己讲解的时间比较少,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谢梅常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讨论之后进行表达。这些问题既和课本有关又和社会、人生有关,有时候她不会给固定的答案,“社会科学很多时候是没有答案的,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演讲、辩论、写论文等来培养思考能力甚至是批判精神。”

  为了让同学更多的主动参与,谢梅还设计了很多项目,话剧汇演就是其中之一。

  确定分工,选剧本,改写剧本,分角色,谢梅会带着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对作品的主题、背景、人物刻画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锻炼了协调能力,又对作品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净化。一方面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作品,还能让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得到升华,再一个就是综合能力真的能够得到改善,因为他们不是坐在那里静态地接受,而是创造性地接受,谢梅说。

  有一个课上从来没发过言的同学,通过表演,将一个仆人的心态分析得非常细致到位,并且很好地表演了出来。演出之后他非常兴奋,他告诉谢梅:“谢老师,我再也不害怕了,以后上课我一定踊跃发言,以后学校有这种活动我一定积极地去参加。”

  在上《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时,每一本经典都是上万字,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中不能很深入地阐释。谢梅看到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就在课下主动给他们开了一个读书会,一字一句地带着同学去读经典,“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我也愿意很深入地去给他讲,让他有所得,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诲人不倦,“成电的学生很纯粹”

  谢梅带了很多学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她有着不同的要求。 

  对于研究生的选择,第一要真的喜欢学习、喜欢读书。第二,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第三,要有上进心,有自己的理想。“我特别喜欢主动告诉我他的目标是什么的学生。我不喜欢学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往后退。只要有上进心,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谢梅很看重学生的品行,她说,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到了研究生阶段,对社会的理解应该增加,对人情世故要了解,研究能力要逐渐地积累。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要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进行。

  谢梅希望研究生在三年中要脱胎换骨,从一个并不是很专注、很专业、很有智慧的人,变成一个能够真正地看得懂问题,分析好问题,同时又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在担任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之后,谢梅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但她还是坚持带领本科通识类课程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的课堂上用她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一种美好的愿景来影响和帮助学生。她觉得“电子科大的学生很纯粹,很专注,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这个对于年轻人来讲非常难得可贵”。

  课堂之外,谢梅常常通过社交软件和学生交流沟通。在《中外文学通论》课程中,有一个部分,谢梅把教学内容分给每个同学,让学生讲作品,她来讲理论。为了让作品和理论能够对接,在学生要讲之前,她通常会通过QQ或电话指导他们:如何去阅读课文上的内容?作品从哪个方面来讲解可以和后面的内容吻合?以及作品本身的理解等等,相当于给每个学生一对一上一到两节课。她会和学生交流作品的经典性、内涵、相关的最新研究,让他们能够把握住文学经典最核心的东西,然后再在课堂上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她觉得这样和同学动态交流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每年都要重复讲,那乐趣在哪里呢?”面对新进教师的疑问,谢梅如此解惑:虽然课程一样,但每学期具体的内容都要变,不停地在备课中拓展和深挖,永远去寻找更加鲜活、更加新颖的东西。她热衷上文学课,她觉得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启发思维,让她找到新的研究的结合点。

  对谢梅来说,上课也是一种调剂。给学生分享之后,她常常感觉酣畅淋漓,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阐释清楚,授业解惑,就有一种情感上的愉悦,思想上的通透。

仰观山河,育人者应有的情怀和远见

  1986年,22岁的谢梅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从辅导员做起。“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看到每个同学都用一种很真诚的、很期待的、很想依靠的一种眼光看着我。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者,我一定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应该全身心地对他们好。”

  而今,当年的一粒粒“种子”都已长成“参天大树”,她的学生们当中有知名律师、有雕塑家……都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谈起这些,谢梅露出会心的微笑。她说,自己是一个陪伴者,陪伴他们走过青春岁月。

  辅导员的经历对谢梅后来的教学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做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知道他们的困惑、迷茫,还能发现他们的优点,你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始终把做辅导员的心态放在心中,才能在他们的角度,感同身受地去设计课程,你在讲课的内容才更有针对性。”

  同学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基本都是应试教育。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没有深入到生命的体验中去,谢梅认为这样只能培养很多的“读书人”,却少了很多的“有血有肉”的、对社会发展产生价值的人。

  有一次上课,她讲到“思考力”的概念,举例问:“中国的粮食和人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全班竟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深刻的回答。“当时我真的很难过。学生到了大学,思维还是局限在单一的一点,我们的教育一定存在问题。”她说,现在的教育理念要回到教育本身,大学教育绝对不能再做应试教育。素质课一定要上成跨专业的、交叉的课,而不是通常的知识介绍性的课。这样才真正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拓展,对其思维、批判精神的建立有好处。

  要想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条路还很漫长。谢梅说,要靠大家发挥集体智慧,真正去思考和探索。作为老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她谈到,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像《中外文学通论》,考核的方式已经多元化了。谢梅希望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更加繁荣发展,形成完备合理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让人才具有厚积薄发的创新力,让人文社会科学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发展,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作用。

  时光如水,三十二载潺潺而过,她依然执着耕耘在成电这方热土,守望着教育这座青山。为师者,她心如蕙草,品似纨素。她点拨莘莘学子从万卷丹青中品味书香,在千载烟尘中领悟人生。再回首,昨日的东风桃李,而今已是“大木拄长天”。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