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思政聚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文:新闻中心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5-09 4823

  近日,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让新教授、刘强副教授、丁科副教授及博士生李弦、吴姗受邀参会,与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中外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113e664f50d0be65daa0cf1530638b5f.jpg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玛、埃及经济思想家萨米尔·阿明等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本研究”“《马藏》编纂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等10个分论坛议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等4个高端专场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12.jpg 13.jpg

  参会师生们学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成果,感受到理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刘强副教授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回校后,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参会感想:

  王让新:高举真理火炬,照耀灿烂未来

  本届大会是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次学术盛会,今年也正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本届大会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我们有幸聆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000余位学者共话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进步。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他的《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蕴藏着马克思思想的根脉,昭示着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将“为人民福利而劳动”作为他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学者,我们更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密码和精神坐标,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和使命。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致敬马克思,不仅是缅怀他的思想和精神,更是重回共产党人理想与信仰启航的原点,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更应多读经典多悟原理,将马克思的思想熔铸进我们的灵魂,将小我融入大我,牢记一个政党的光荣与梦想,牢记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奋进,做共产主义的笃行者,做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

  我们以行动向这位思想伟人致敬,并庄重许下这样的诺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真理的火炬,向着灿烂的未来砥砺前行!”

  丁科:厚重的历史,辉煌的未来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深刻剖析现实社会的思想反映,更是贯穿历史、展望未来的思想武器。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拥有着穿越时空的磅礴伟力,承载着亿万人对公正、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依然广泛而深远,是因为这种主义蕴含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跨越国度、跨越时空的影响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和引领人类前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而产生的科学真理,它关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福祉与解放,为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

  刘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人类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我参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此次大会向世界展示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成就,直面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经验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人类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纪念马克思,既是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李弦:在大会上获得了创新研究的灵感

  5月5日,我参加了高端专场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世界样态”。会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主席雅克·比岱、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特瑞尔·卡弗、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和政治思想史教授理查德·沃林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陈学明教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让人记忆深刻。

  5月6日,我参加了“马中西高峰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的发言。韩教授以“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题,以独特的思想史的视野来关照共同体思想的发展,非常具有学术性,这对于我本身侧重于康德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韩教授所梳理的线索也为我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路径。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