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创新之美】聂在平:五十载初心不改 做学术的传承者和拓荒者
文:安澜 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5-18 9254

  【编前语】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成电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成电人,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国梦、成电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亲可爱的成电人。为此,学校新闻中心推出“美丽成电”主题宣传报道,以全面展示成电及成电人的奋斗之美、创新之美、师德之美、奉献之美、和谐之美,进一步激发广大成电人热爱成电、建设成电、奉献成电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成电人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坚持顶天立地做“真科研”,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成电智慧和力量。新闻中心专访“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创始人聂在平教授,分享他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在电磁场学科领域坚守数十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将技术与产业结合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历程。

  只要不出差,聂在平每天都会去实验室。这是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这位71岁的老教授,就是我校“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的创始人。虽年逾古稀,但他仍旧以实验室为阵地,对学术研究矢志不移。

  2018年3月,以他本人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两篇学术论文分别在IEEE Trans.天线与传播会刊及地球物理与遥感会刊上发表,并获得会刊编辑部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这两篇论文,提出了复杂非均匀有耗介质中无线功率传输和无线信号接力传输的新方法,给出了模型非依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实用性极强的理论创新,也已申请发明专利。

聂在平01.jpg

  “这么多年来,我的有些同学都改行了,甚至彻底放弃了学术研究。我坚持下来了,而且非常高兴迄今还能保持学术兴趣、学术思维和活跃的科研活动。”他说,“士兵为祖国守国门,我们就是为国家坚守和发展自己的学科,让这支学科队伍在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攻关中,能打硬仗、打胜仗,不尚空谈,不辱使命。”

传承成电精神:为国家坚守一个学科方向

  1963年聂在平考入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专业本科,1978年又考入本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入学的研究生,在我国电波与天线学科的先行者谢处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电磁场的辐射、传播和散射研究。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也是他的老师。

  在多年的学习与研究中,聂在平逐步理解了电磁场理论与工程,也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传承了为了国家的发展坚守学科方向和开拓学科领域的学术精神。

  1987年,41岁的聂在平出国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尔巴纳-香槟分校跟随国际著名的计算电磁学教授周永祖研究深造。1989年10月,他谢绝导师的多次挽留,放弃了可轻松到手的美国绿卡,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成电,继续当一个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工资的普通教师。

  满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聂在平组建了“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苦苦寻觅着机会,希望把电磁辐射散射学科方向做大做强,并将其先进技术投入各个工程领域,为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聂在平说:“刚从国外回来,如何开展工作,一时找不到头绪。正好听说中海油需要做电测井技术研究,我立即跑到北京去争取。第一个合同仅5万元,买一台386电脑就花去2万7千元,课题组内有老师嫌课题经费太少;但我觉得,第一次合作,素未谋面人家就愿意给你5万元,这是中海油投给我们宝贵的信任票。还有老师开玩笑,说电磁波都是上天的,怎么你把它‘入地’了?我说,既然现在一时‘上天无路’,但我至少还‘入地有门’呀,可以聊以自慰吧!”

  把电磁学的研究方向从“上天”转到“入地”,对于电磁专业的学者来说,是需要极大勇气和坚忍不拔奋斗精神的尝试。为了拓宽学术深度和应用广度,真正解决工业界面临的问题,聂在平开始了脚踏实地的学术耕耘。

  “当年,5万块钱就接一个课题,而且是这么复杂的课题,的确经费不太多。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任,对吧?就冲这份信任,我们也要给人家做好;同时,这是我们课题组自愿接的第一个横向课题,就冲着这个承诺,我们也要为自己做好。”聂在平说。

  “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为什么重要?如果模型不准,或者计算不准,测井解释和储层判断就不正确。没找到油,这口井就报废了,尤其在沙漠里,损失的资金可能会高达几千万元。这个课题,我们做得比较成功,解决了中海油服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让企业很满意。通过这一研究课题,中海油服对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研究实力有了较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作为一流工科学科教师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 

  同时期,聂在平和Q. H. Liu教授合作翻译了海外导师周永祖所著《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一书,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拓展,逐步涉足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等研究方向,并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相应的博士生课程,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博士;他深入工业界,从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项目开始,了解技术挑战背后的理论问题,一步一步地让电磁波真正能够“上天有路,入地有门”。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石油行业走向世界

  石油属国家战略行业。由于中国特殊的地质构造,很少大型整装油田,资源分布零散,地质环境复杂。中国石油勘探行业亟待发展信息技术,提升勘探的成效。而在上世纪,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的石油测井设备,一直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禁运。即便卖点设备给中国,也不许用这些设备参与国际油田技术服务的竞争。我国石油公司则处处受制,如鲠在喉。

  在前期扎实的研究工作基础上,2007年团队与中海油服的合作迎来新阶段,双方合作共建的“电法测井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来自中海油服的课题一个接一个,不仅有理论模拟、软件研发,而且还急需测井仪器的系统研发。虽然在电磁探测的理论方面有了充足的理论积累,聂在平课题组能独立开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测井仪器吗?机遇和挑战都摆在面前。

  2009年,课题组承担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研发项目:三维感应测井仪原理样机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是理论论证、软件研发、数据处理,而且系统设计、线圈系设计、电路研制、整机统调、数据解释等都要全部承担下来。该项目是阵列测井和矢量电磁测井技术的结合,而仅仅阵列测井仪,国外一流的公司就做了七、八年。当时团队还没有阵列测井仪的研发经验。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孙向阳、管国云承担了主要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奋战,2011年底,几米长的三维感应测井仪样机装车交付中海油服,并顺利通过了和地面仪器的挂接与联调、井下测试、测井数据采集和处理。

  聂在平说:“关键技术能不能拿得下来?有人说我们只会做理论,搞计算,不会做硬件,更不会做系统;有人甚至想看我们笑话。但是,我们坚定地接了下来。不仅如此,我们还主动的提出要和中海油服地面仪器即Ailis系统挂接,以便能在实际测井作业中方便地评估样机性能。实际上,集成了所有软、硬件的整机系统我们一年多就做出来了,并且通过了多项试验,两年如期交付。当时,中海油服的领导说,他们觉得很震撼,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估。这是第一次用我们的方法,我们的设计,我们研制的硬件和软件做成的功能系统。其中,三分量多线圈系的一体化设计及其直耦深度对消、电路串扰的抑制、高温电路的稳定性设计等,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据统计,自2007年联合实验室成立十年以来,共完成中海油服项目32个,资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在电法测井测量方法、测井仪器、系统、电路和模块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声学测井仪器和电路,电缆测井高速数据传输关键技术和高速遥传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成果。

  聂在平不仅带领自己的团队攻坚克难,也先后介绍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师奕兵团队和原电子工程学院陈伟团队一起加入进来,分工协作,形成了更加全面、强大的科研力量。

  师奕兵教授在仪器与测量方面造诣极深,而陈伟等青年教师在测井信息宽带传输等方面具备极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有了多年的研究基础,他们都一起加入了联合实验室。

  聂在平还敢于提携年轻人才,让年轻人才在关键岗位经受锻炼、发挥潜能。青年教师孙向阳和管国云,都是刚刚博士毕业和硕士毕业,就开始独当一面,并在中海油服的项目中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屡建战功。

  管国云说:“我当时刚留校不久,聂老师就很信任地派我去中海油服解决问题。刚去的时候,公司对我们做硬件的能力还半信半疑,但我们很快就弄清了系统架构,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了设计方案。后来,按照我们的设计做成仪器,取得了良好效果。”

  陈伟说:“在我们籍籍无名的时候,聂老师把我们推荐给中海油服;在遇到瓶颈的时候,聂老师打来电话,听取我们的汇报,鼓励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砸了电子科技大学的招牌。现在,中海油服信息传输这方面的项目我们都能拿下来。”

坚持初心梦想:在新时期新起点继续风雨兼程

  2017年11月2日,电子科技大学-中海油服电法测井联合实验室签订了第三期五年合作协议。未来5年,公司将给联合实验室投入数千万元的课题经费,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中海油服技术总监、CIO吴超对双方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十年前与电子科大签约共建联合实验室,是公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一座里程碑,为公司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双方精诚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自豪和骄傲的科技成果。目前公司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大步迈向世界舞台,希望双方进一步总结合作经验、加强科技攻关,为中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据了解,联合实验室解决了测井数据实时传输、电法测井、感应测井、声学测井大量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中海油服累计生产仪器200支以上,价值2.5亿元;联合实验室还为中海油服培养输送技术骨干11名;联合申报成功科技部国家深海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项目。

  中海油服原党委书记董伟良表示,对于公司来说,未来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研究,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底气、有硬气、有话语权。

  聂在平教授及其团队在电磁场学科领域的数十年坚守,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强力支撑了我校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联合实验室的十年奋进,也强力支撑了中海油服的技术进步,树立了校企合作典范。他说,“把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工业技术的进步,解决国家战略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这是工科教师的价值观,是我们一流工科学校责无旁贷的事情。”

聂在平02.jpg

  而由聂在平教授创始的“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在20多年的发展中,坚持在电磁学前沿领域不懈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计算电磁学”、“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及工程应用”、“宽带电磁辐射”、“新型天线技术”和“矢量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团队逐渐培养、吸引建立了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青年学者:杨仕文教授和胡俊教授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长为团队的领头人;赵志钦教授、孙胜教授、屈世伟教授、潘锦教授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了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活跃的研究群体。团队所研发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分别在不同方向上服务于我国重点型号项目,为我国重大装备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度,由胡俊教授牵头的“电磁辐射与散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在我校电磁场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树立了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坚守学科方向,为解决国家的急需不懈开拓进取;所有的努力都让学科焕发出青春活力,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成果都充实、丰富学科的内涵,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就是聂在平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不改的初心。

  聂在平说:“一个学科有多个重要方向。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的师资力量很难覆盖每一个学科的所有重要方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每个国家重点学科都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就应为国家的学术与技术发展,坚守住各个重要的学科方向。不论它现在是炙手可热,还是门可罗雀,也不因世态炎凉,众说纷纭,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会不懈坚守、不断开拓。”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