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月21日至22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授迪迪埃·法桑来校访问,洽谈学术研究合作事宜。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会见来宾,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谢梅教授,北京大学蔡华教授等参加会谈。
申小蓉代表学校对迪迪埃·法桑的到访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历史、学科特色、“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迪迪埃·法桑结合自己作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的经历,介绍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相关情况。
双方表示,希望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迪迪埃·法桑愉快地接受了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的邀请。
21日上午,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举办“愤恨的伦理学”学术研讨会。迪迪埃·法桑与谢梅、蔡华、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外国语学院邹涛教授、公共管理学院詹恂副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等参与讨论。
法桑从道德经济学的定义讲起,谈到了它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和价值以及在社会现实的形成中的作用,接着引入了道德情绪的议题,对比愤恨和感激的情绪。他指出对负面情绪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愤恨(Resentment)”,我们需要进行再思考。在梳理了各家观点后,法桑讲到了经验实证的两个案例:南非经验和法国人对警务人员的态度。法桑认为,怨恨是一种对曾经受到的伤害的遗忘和原谅的拒绝,是一种错置的憎恶和恨意,是出于挫败感带来的一种执着的复仇欲望。对这种情绪的研究并不是证明它的合理性或者宽恕政治的重要性,而是去解释一种抵制占统治地位的宽恕和遗忘的行为。
杨煦生谈到,“愤恨”这个议题应该回到哲学层面的伦理本源上,从道德感情的合法化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尼采把这种感情称为“奴隶的道德”,而Max Scheler把它作为“灵魂的自我毒害”,这些哲学的思考都可以作为思潮变化的溯源,许多社会的因素在影响其发展,再把这种思考推及到国家政治的层面,仍有非常可观的空间等待探究。
蔡华谈到,我们会看见这个世界因为宗教、历史、地理的原因产生仇恨,人类交往的结果都有受益方和受害方,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合理的,这是非常精彩的研究点。
21日晚,迪迪埃·法桑做客我校“觅道”论坛系列讲座,为在场师生讲述了“现代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
迪迪埃·法桑,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授,高等社会科学学院科研主任,曾任普林斯顿大学、香港大学客座教授,INSERM初级研究员,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助理教授,IFEA(法国安第斯-厄瓜多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巴黎北大学助理教授,自1999年起,任EHESS“政治和道德人类学”研究主任至今;自2009年始,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James D. Wolfensohn社会科学教授。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