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Marvell原全球副总裁陈弘毅解读“芯片战争”
文:何易虹 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5-27 6436

  “中兴事件”并没有“尘埃落定”,小小芯片依然牵动人心。5月24日,Marvell原全球副总裁、现电子科技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企业教授陈弘毅作客成电讲坛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电芯论坛第一期讲座,解读了Intel、AMD等巨头围绕芯片展开的激烈“战争”,以及“中兴事件”背后的大国博弈。会议由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张万里主持。

讲座.jpg

  陈弘毅从美国雪城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EECS)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1990年开始,先后在Sun微系统公司、AMD超微半导体公司、三星半导体公司美国硅谷分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和主力设计师,研究设计处理器。1998年和2001年,他先后创办picoTurbo和Asica两家IC设计公司并担任CEO。2003年至2014年,他担任全球顶尖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Marvell全球副总裁,负责Marvell处理器晶片及手机应用处理器SOC晶片等。

  讲座中,他回顾了Intel与AMD相互起诉、硅谷几大公司围绕芯片展开“混战”的故事,一步步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芯片巨头公司在各个时期的残酷“厮杀”,然后话锋一转,解读了当今中美两大世界强国之间围绕芯片技术的激烈竞争,并结合中国的芯片产业分析了中国在“中兴事件”中的利弊得失,鼓励同学们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未来芯片战场上的勇士。

  陈弘毅不仅从技术角度对近百年来的芯片科技发展之路娓娓道来,还从商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各大芯片公司抢占市场的残酷博弈。回顾早期的“芯片战争”,他认为,1957年美国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八名年轻学者由于无法忍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W. Shockley专横的管理风格而集体离职,W. Shockley称他们为“叛逆八人帮”(Traitorous Eight),而正是这八位先驱改变了半导体的发展轨迹,其中的佼佼者后来分别创办了Intel和AMD两个世界级公司。

  然而,商场从来都是战场。这两大公司围绕专利问题,发起了一场接一场的诉讼。公司内部关于软件与硬件的发展道路也争辩不休,矛盾层出不穷。这种激烈博弈,在客观上却推动了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长达三十年的商业竞争中,Intel不乏机会吞并AMD,但它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为了不步贝尔实验室的后尘,Intel总会留给对手AMD一线生机,体现除了高超的商业头脑。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陈弘毅不无感慨地表示:“做芯片,每次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成功的只能是性能指标最好的那一个。你要立足,就必须做得比别人好。”

  近日,“中兴事件”持续发酵,掀起热烈讨论,许多人都将注意力投向国内的芯片产业。本来中国公司有机会收购高通的一个公司,但当时高通公司一纸诉讼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大战正酣,反被Intel公司趁虚而入,导致高通公司损失大批订单,资金极度困难。最终很遗憾,中国公司的收购计划最终也未能成功。

  在问答环节,当有同学问到“如何看待中国从荷兰进口光刻机”时,陈弘毅理性地分析道:“光刻机确实可以提高芯片的精度,但是仍然无法解决芯片漏电的问题。”在回答关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外成熟的专利体系、生态系统的限制下破局、超车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时,陈弘毅乐观地表示,Google公司当年也是站在Linux的基础上,做出了安卓这一引领潮流的操作系统,Google也并非是完全另立山头、重建生态的。可见,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不是无法突破的限制,我国完全有可能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弯道超车。

  如今,中国的芯片产业依然不够成熟,对国外产品依赖很大。“中兴事件”后,中国芯片产业“芯如刀绞”。“大国之间的科技较量从未停歇,芯片之战也将愈演愈烈!”陈弘毅强调,“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谓任重道远。”他鼓励大家要了解世界格局,关注芯片领域残酷博弈的现实,专注学习、超越自我,努力成为未来“芯片战争”的中流砥柱。

  讲座最后,陈弘毅表示作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企业教授,会在未来开设相关课程,为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育发挥作用,希望能与更多师生进行交流。

  本次讲坛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承办。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