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汇报:中外專家共克「萬能時鐘」光頻梳可調難題
文:文汇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06-15 3536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兵,通訊員 李果、姚卓琛 成都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電子科大獲悉,電子科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和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的專家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基於石墨烯-氮化硅諧振腔的電光可調頻率梳》。

  據了解,光頻梳被稱為「萬能時鐘」,因在頻域上具有相等頻率間隔的光學序列,形似均勻間隔的梳子而得名,其諧振頻率能達到上百GHz乃至THz,理論上數億年才會出現一秒誤差,是精確制導、航空航天、信號處理、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核心器件,也是未來信息網絡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

  光頻梳研究涉及到先進材料製備、微納米加工、激光激發和調控等環節,美國和歐洲的頂級研究機構一直是其中的引領者。但目前現有的光頻梳設備幾乎都受限於它的核心部件-諧振腔。諧振腔一經製成,一般不可調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頻梳的普及,使它的實用價值大打折扣。

第一作者有三位來自中國

  為此,電子科大學者攜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和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學者通力合作,攻克了這一難題。《基於石墨烯-氮化硅諧振腔的電光可調頻率梳》通過諧振腔集成單晶石墨烯半導體異質結,實現了光頻梳的大範圍可調,並展示了豐富的多孤子態輸出。

  電子科大教師姚佰承介紹,中外專家通過石墨烯異質結,操控諧振腔的色散,突破諧振環材料和結構限制,讓一個器件就能展現豐富的輸出,在光頻梳研究中實現了新的突破。「就像給電視機裝個盒子,以前只能看一個台,現在可以看上百個台了。」

  《基於石墨烯-氮化硅諧振腔的電光可調頻率梳》的第一作者有三位都來自中國。電子科大教師姚佰承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除了姚佰承,還有來自中國台灣的黃書偉博士和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劉淵博士。


  报道链接: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6/14/CH1806140012.htm


编辑:董虹宇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