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杨煦生教授做客木铎论坛谈国学、汉学与中国古典学
文:申思奇 图:魏天瑶 来源: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06-19 4429

  6月14日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杨煦生做客木铎论坛,以《国学、汉学、中国古典学:一个时代精神困境的学科映像》为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微信图片_20180616122748.jpg

  讲座中,杨煦生阐述了国学、汉学、古典学以及中国古典学的定位难题和使命。关于国学的诸种定义和可能范式,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古今问题,即西方现代学术体制与分科引进之前的固有学统;二是中西问题,即以汉文化为核心的精神遗产的规制化。

  关于汉学的实质,他认为,无论关于汉学的概念宽泛还是狭窄,汉学总是一种在其他文化语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这个“他者”的学科。汉学的历史分期和范式始于13世纪的“游记汉学”,发轫于16、17世纪之交的“传教士汉学”,奠基于19世纪初的“学院汉学”。

  同时,他还解读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式、日益多元化、实证化的“中国研究”和东亚的文化语境——“生活汉学”的范式。

  杨煦生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汉字、中医、儒家精神等都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撑因素。古代中国的典章文献作为文化存在,在这个文化的连续性中所产生的功用,在世界历史范围内都是超乎想象的。

  他还谈到,中国古典学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学科自我定位的复杂性。同时他指出,中国古典学具有的一些可能使命,即在跨文化事业中承接血统、在现代型批判中重建“文化”与教化的使命。

  最后,杨煦生就中国的学科体制、后现代观念、中国古典学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我校外国语学院胡文婷老师、西南交通大学邓建华老师等参与讨论。

  本次讲座由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举办,是木铎论坛的第三讲“现代性视野中的科学理解和学科设置”的组成部分。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