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蔡华:“好的纪录片就像一部故事片”
文:徐婉钰 图:李卓然 来源: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09-14 6166

  9月12日晚,由公共管理学院和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导蔡华教授主讲,谢梅教授主持的一场主题为“民族志电影——其意义与制作程式”的讲座在创新中心举办。

2.jpg

  讲座以观看蔡华教授1997年拍摄的民族志电影——《达巴》为开端,该纪录片展示了纳人(摩梭人)生活习俗中的宗教传统。“达巴”作为纳人的神职人员担负着“与神沟通”的职责。影片记录了“达巴”祭祖先、祭水神、帮助孕妇保胎以及传承“达巴”文化等真实场景。

  蔡华教授从1984年开始对纳人进行研究,曾多次深入该族群生活环境,进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用整整四个月拍摄完成了这部纪录片。据了解,该片在1999年曾入围巴黎“真实电影节”,并在法国国家电视台Art台播出。 

  蔡华教授说,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制作与一般影片有所不同,拍摄者需要接受人类学、摄像等知识、技能的职业训练;在电影准备拍摄期间,学者需要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融入当地民族生活;需要知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以什么方式发生。在建立信任、培养感情后,需要让被拍摄者熟悉镜头;民族志电影的拍摄手法也与一般电影有所不同,更加讲求灵活性;他强调,“好的民族志电影就像一部故事片,同样,一个好的故事片就像纪录片。”

1.jpg

  当谈到民族志电影的意义时,蔡华教授说,“通过电影的拍摄可以呈现该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等非语言符号,这是文字记录历史所不能做到的。”他认为,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能会随着社会变迁面临消失或转移,通过民族志电影的拍摄来记录每个时代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我国丰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讲座的最后,蔡华教授就少数民族的生存、后现代主义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