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华人神探”李昌钰讲述“神探炼成记”
文:谢欣桐 任蓝草 宁芳平 图:文龙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9-25 7130

  “我一生从警57年,听不能讲话的人讲话,听无辜的人讲话,我的工作是很苦,可是我去过74个国家,办过10000多场讲座,见识了很多风土人情,我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成就,唯一做到的就是:To make impossible become possible。”

  匪夷所思的案件、扑朔迷离的案情、缜密严谨的推理,一个个听起来像是小说中的侦探故事,实际却是李昌钰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9月22日下午,著名刑事鉴识专家、“华人神探”李昌钰做客“成电讲坛”,与成电学子一起分享了他奇迹般的鉴识生涯,讲述“不可能中的可能”。

IMG_0760.JPG

  讲座开始前,李昌钰受聘成为我校名誉教授。校党委书记王亚非会见了李昌钰,代表学校欢迎李昌钰来访,并为他颁发聘书、佩戴校徽。首次造访成电的李昌钰对美丽的成电校园环境和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4ea514f8fb44c4e0ae1e71a4accba9a1.jpg

“为美国华人打开一条路”

  李昌钰于1938年出生在江苏,1943年随母亲前往台湾。他的父亲却在1949年的“太平轮”沉船事故中去世,留下了他和12个兄弟姐妹仅由母亲一人抚养。18岁时,他因台湾“中央警官学院”的学费全免政策,而报考了这所学校,最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很快成为了台湾最年轻的巡官。这成为了他“神探”之路的起点。

  “早期的破案大多靠刑讯逼供,很多人被冤枉,产生了很多冤假错案,于是,我就萌生了去美国念书的想法,想要去学鉴识科学。”1964年,李昌钰和妻子赴美,就读于纽约大学。由于生活十分紧张,他做过餐馆的侍者、教过中国功夫,也当过化验室技术员,前后半工半读历经十年,1974年拿到博士学位。

  本着对鉴识科学的一腔热情,他于1975年赴任美国纽海文大学,仅用三年就成为了终身教授。紧接着,他又被聘请为纽海文大学刑事鉴定中心主任,拿着仅有大学教授三分之一的薪水,却干着一般人五倍的工作量。原先简陋的刑事鉴识科学研究室,在他的心血结晶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一级警政机构。

  1998年,李昌钰受邀担任美国康涅狄格州警政厅长。本来不愿从政的他,这次却接受了这个邀请。他说,“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发现自己喜欢的是前线的工作,我喜欢在现场、在实验室。”

  他妈妈对他说的一句话,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至今记得妈妈曾今告诉他:“很多时候,你做一些工作,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在美国的更多华人打开一条路。”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华人担任过警政厅厅长。

  在担任警政厅长的时候,他做出了很多改革,开始使用立体巡逻,进一步完善通信系统,破获了很多大案,为美国的刑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尊敬。

“让物证说话”侦破许多复杂案件

  迄今为止,李昌钰共涉足47个国家,协助侦破了8000多个案件。其中包括著名的肯尼迪遇刺案。1963年11月1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1998年,美国国会成立专案组,邀请李昌钰做首席,重建案发现场。

  “我们甚至破了很多认为破不了的案件。”1973年,18岁的女孩康斯塔·彭妮·塞拉被谋杀在纽黑文停车场。女孩的母亲早逝,一直都是女孩在照顾父亲。女孩的父亲为此花了所有积蓄找私家侦探、法医,可案件始终无法告破。

  1998年,女孩的父亲来到李昌钰的办公室,跪下说:“李博士,您是我最后的希望了!”李昌钰十分同情这位无助的父亲,用两年时间破了这个案件。通过现场照片,李昌钰发现了一个物证,即一个有血手印的纸巾盒,可20年前由于方法用错导致物证被摧毁。

  李昌钰使用化学药剂、激光,最终找到了半个指纹。本以为重建物证后可以破案,却发现,根据这半个指纹根本找不到嫌疑人——即便是联邦调查局也是“查无此人”。重病在床的女孩父亲打电话告诉李昌钰,自己或许命不久矣,但请李昌钰一定不要忘记这起案件。此后,李昌钰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指纹数据交给当地警方比对、查找。

  2004年一个深夜,指纹查对人员打电话告诉李昌钰,杀人凶手在追杀一个女人时被逮捕,指纹进入档案,一下比对了出来。“我当时很高兴也很悲伤。我想告诉她父亲,你女儿的案件已经破了,你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回忆起那段往事,李昌钰说:“其实很多时候,公安人员的努力不一定能立刻破案,还需要社会大众帮忙提供信息。”

  震惊泰国的议长韩唐死亡案,鉴定结果曾一直无法敲定。李昌钰接到委任后到达泰国,通过一系列证据,证明死者死于自杀。2004年,台湾大选投票日前一天发生枪击事件,李昌钰抵达台湾后,“还是让物证说话,每一件证物都细细检查过”,最终顺藤摸瓜,找到了嫌疑人。

ece5be20fefbbe72fc41b86b31088128.jpg

  李昌钰初到美国时,生活艰苦,半工半读,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而后来到刑事鉴识科学研究室,工作难度更大,但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用积极的态度,让最初无人重视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劳累,但是却充满趣味!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