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日报:创新驱动“第一动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成都日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10-09 2070

333.jpg444.jpg555.jpg

成都以科技驱动创新,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9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由此,电子科大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大学。同时,电子科技大学将集合该校人工智能与通信领域行业优势,为成都打造“无线AI”城市名片,推动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四川发展。

  两天后,电子科技大学62周年校庆,电子科技大学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举行,将助力校友创新创业,推进双创成果转化,助推成都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力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当直面一个命题——谁来创新?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科研机构30余家……回应“谁来创新”这一命题,拥有丰富创新 “家底”的成都,通过激活创新源泉,建强创新主体,打通校地协同创新通道,构建创新生态链、培育产业生态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当前,成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而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合力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力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无疑是成都激活内生创新动力,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线生动解读。

创新主体:2+6格局,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金秋9月,成都迎来名校“校庆季”,9月29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分别举行建校122周年、62周年庆祝大会,同样是在今年,扎根四川逾百年的四川农业大学,也将迎来112周年校庆。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正在推动落地落实的“2+6”双一流高校战略合作协议中,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为“2”,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为“6”。

  “2+6布局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谁来创新的问题,通过加快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如何变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创新“资本”?以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突破口,成都通过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探索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方式,开启校院企地协同创新通途。

  目前,我市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经大学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产学研有机融合,促进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学科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把视线从全域成都向成都科学城聚焦,其中一栋楼宇门前的八个字让人熟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而将这八字校训镌刻在墙壁上的,正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它不仅是四川省、成都市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过程中,一次令人瞩目的校地合作,也是清华大学在西部的第一个和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

  成都与清华大学的对话由来已久,且同频共振。去年3月,北京,成都市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双方将在战略决策咨询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等领域深度协同。

  建强创新主体,我市还与北大、清华、哈工大、北航、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科教资源,聚集全球优势科研资源。

创新生态链:打通校院地协同创新通道,迭代升级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昨日,电子科技大学,全球校友桃李云集。多年前,他们求学沙河之畔,从电子科技大学出发,走出校园,开启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行。

  从在电子科技大学求学到扎根成都,从校园起步到产业孵化……每年,众多电子科大学子都会走出电子科技大学,选择在成都干事创业。这条路,是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携手推进实施“一校一带”计划的物理空间距离。而从校地协同创新的视角而言,这条路,正是成都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中,需要打通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通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共建“一校一带”,以“斯坦福+硅谷”校地合作模式建设国际菁蓉创新中心;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在全国高校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打造环交大智慧城;以四川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开展市校合作,共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

  立足丰富的科研“家底”,打通校院地协同创新通道,成都已构建起从建强创新主体到指向市场终端的创新生态链,迭代升级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模式,市校企三方合力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同时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创新人才。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推动西南交大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为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探索经验。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建立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会制度,搭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台,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

  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搭建校企沟通平台,举办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 活动。每月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邀请域内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参与,开展科技成果有效对接活动,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产业生态圈:校地企1+1+1>3,力促创新资源变发展资本

  折叠起来是手机,打开来是平板电脑;手环戴在手上,每一面都是显示屏;手机平面90%以上面积是屏幕,几乎看不到边缘;厚度只有0.03毫米,比纸张还要薄……这不是科幻电影,“成都造”已让这些场景变成现实。去年10月,京东方(BOE)宣布位于成都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量产。

  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是电子科大的杰出校友。“京东方已经下决心把成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去年的校庆现场,王东升说,京东方有三块业务:显示和传感业务、支付系统业务、生命科技和健康医疗业务。“这三块业务都到成都来了,我们在成都的投资已是千亿级的,我们很看好成都。”

  每年一批批杰出人才从电子科技大学走出来,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新秀、领军人才。据电子科大校友会统计,国内IT界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毕业于电子科大。

  成都正视并挖掘校友经济,积极构建合作新途径、新机制,将高校创新资源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让校地企紧密合作,达到1+1+1>3的效果。精彩,并不止于此。

  昨日,电子科技大学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举行,包括通信及网络行业校友会、新材料新能源行业校友会、计算机及软件行业校友会、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和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六个行业校友会成立,助力校友创新创业,推进双创成果转化。

  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成都从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创新,正在构建立体政策支撑体系。成都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和“知识产权十条”,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以科技驱动创新,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顶层设计的制度创新,激活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的“池水”,高校“墙内”的创新资源正加快走向“墙外”,在蓉落地,融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盘棋”之中。

  创新要素供给,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效果几何?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按照体现“利益联结机制”的要求,我市与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约项目254个,预计后期拉动社会投资超过2100亿元,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与国内外大学签约全覆盖,构建起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推动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形成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

  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探索中,成都以校地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以协同促创新,正在构建起科技成果向经济发展主阵地转移转化的成都通途。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凝聚共识的成都,已挂图作战,拓新前行。


  报道链接: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1809/30/c27100.html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