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天下成电人】李君校友:让岫云村实现小康梦是我最大的幸福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谢雪霞 徐冰砚 图:逆光摄影 来源:合作发展部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10-11 10070

10年,从23岁到33岁,他扎根偏远小山村,带领周边59个村、2882户农户加入了“岫云村”品牌生产计划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他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向总书记汇报了所在村庄脱贫攻坚的情况。

他就是我校2003级校友、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兼团支部书记李君。

10月9日下午,李君校友应邀来到清水河校区与学弟学妹分享人生经历,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座谈交流,并受聘为学院立人班校外辅导员;随后,他参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首届思政论坛启动仪式,并受聘为学院立人班导师。 

84c832e66a11cffcd6cbbe6028c0aeb3.jpg

c420d4cb8bbac1329484fb2bf8b99f56.jpg

“如今的中国农村就是最好的机遇。对农村有深厚情感,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人,将大有作为。”他鼓励学弟学妹,要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初心梦想:“让乡亲们不再过苦日子”

“为什么要回农村呢?”这是很多人问过李君的问题。2003年,考上大学,走出了岫云村;2007年成为成都市一家公司的白领年薪达到了18万元2008年“5·12”地震让他决心老家,岫云村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

1179918.jpg

岫云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李君的表哥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因过度操劳突发脑溢血去世他们打了急救电话,可那时村里没有通水泥硬化公路,救护车进不了村等我们从山区小路把我表哥抬到村口时,43岁的他永远地走了……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李君回乡的决心。

但是,他要回乡面临着来自家人、亲戚的不解和压力。他母亲听了他的想法,伤心地哭了。母亲说我们努力供你读书,就是想让你到城市里去工作生活。有一位年长的同事也曾痛惜地说:“李君,如果你是我的娃,我就给你两个大耳刮子!”但即便如此,他义无反顾。

他很理解亲人和朋友的心情。他说,在我们传统的认识当中,乡村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城里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回到家乡,“包括我的父母在内,很多乡亲的梦想,就是让孩子努力读书,走出大山。”

李君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受穷吃苦的经历。他说,童年时见过猪跑,但很少吃到猪肉,那时候对吃肉的渴望是刻骨铭心的。“我时常坐在厨房得地上哭闹,嘴里喊着‘老子要吃肉啊,老子要吃肉!’然后就是我妈的一顿胖揍。”

还有一次,他哭闹着要买一双草鞋,母亲背了一背篓的农产品到集市上卖掉,但还差两毛钱,依然买不起草鞋。他非要鞋子,又引来母亲的一顿胖揍。母亲边打边哭,边哭边打,一直到回了家。

李君说:“我从来不感谢贫穷,贫穷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正因如此,我要改变贫穷,要更加深入地扎根农村、改变农村,让乡亲们不再过苦日子。”

2008年6月,李君辞去在城市的工作,向白驿镇党委政府提交申请,希望担任岫云村主任助理,负责招商引资以及产业发展工作,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他自己提出:“不领一分钱的工资!”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经过组织程序,23岁的李君到岫云村上任了。

艰苦创业:一个23岁的娃娃也能干很多事!

苍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岫云村位于县境内较偏远的山区里。10年前,村里很多老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许多外出务工者,多年不回家。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自己的娃娃管他们叫“叔叔”“阿姨”。

每年春节过后,娃娃在车外哭,父母在车里哭李君说,“这样的离别场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想如果在村里有好的产业有致富的门路,他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但在起步阶段,困难重重。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赢得村民的信赖。

640.webp (1).jpg

尤其是,他只有23岁,还太年轻,很多人都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还有人说,他是在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议论很多,质疑很多,但李君都不理会——他只想用行动向乡亲们证明。

那时候,没干出成绩,村民不信任。每次村上开大会,我在台上讲话,村民就在下面开小会。他说,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先干几件让村民看得见的好事实事当时村民最关心的就是修路。于是,我就从修路着手。

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呢?向村民集资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怎么办?“没有钱,我来找!”在村民大会上,作出了承诺。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到省内外多个知名的富裕村和国有大企业“化缘”筹款

8000多公里行程,多数时间他都是坐火车买过卧铺票,遇到客运高峰期只有站票,有时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拿出村里的介绍信看看,给自己打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大唐集团和“中国西南第一村”之称的宝山村捐赠了85万元,加上国家支持村道建设项目资金,终于凑够了款项。这一切,村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2008年底,岫云村“两委”换届,李君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

公路开工后,进展顺利。2010年,岫云村长达6公里的水泥硬化路终于修成了。那一刻,哭了,家里人哭了,很多村民也高兴地哭了此后,村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觉得这个娃还是能干事的!

产业致富:“远山结亲”开启“结对”销售模式

接下来,岫云村的发展增收问题开始提上了日程。此前,村民们经历过栽桑树砍桑树栽梨树砍梨树种蘑菇烂蘑菇等失败挫折因此,对发展农业产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640.webp.jpg

面对这种情况,李君决定根据实际,挖掘本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岫云村绿水青山不仅空气好而且满山遍野生态资源他说,我在成都读书的时候就发现,城市消费者对大山里的生态食材需求旺盛,但供应渠道不宽广。大山里有大量的生态食材,却很难销售出去。

怎样把供求两端有效沟通起来,就是致富的关键。“市场上不缺产品,但缺放心,消费者只有放心才会回购,这样的市场才是有价值的。”他强调,我们一定要走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进军生态农业的“细分市场”,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640.webp (2).jpg

于是他采用“私人订制”模式,吸引城市消费者“结对”认购农产品,村民则“按需生产”。但一端在乡村,一端在城市,如何有效沟通供求双方呢?能不能把城里人请到村里来购买呢?有了这个想法,即刻动身到成都,开始了“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计划。

他到城里去,走街道、进社区,一家一户按门铃、叩铁门,拜访、洽谈,受过白眼、挨过骂。李君说,刚开始,很多城市居民以为找他们捐钱捐物来了,可我告诉他们,一分钱都不需捐,而是让你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产品。

2014年3月,岫云村成功开展了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来了10多家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现场认购了56万余元的农产品,村里家家户户的鸡鸭猪、米面油蔬菜等,均以高于本地市场价30%以上的价格卖了出去。

后来,村里又陆续对接中国建设银行、启阳集团、中国大唐等企业到村里开展“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达到10余次。两年多时间里,到村里结对认购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个。

为方便生鲜农产品的运输,中国大唐集团还给村捐赠了一辆冷藏车。村里的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大城市,村民越来越有了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传统的扶贫助困相比,城市家庭和企业也更愿意接受“以购代捐”,这不仅让捐助者有了回报,也让受助者有了尊严。

体验餐厅:用互联网思维再造“岫云村”品牌

为了持续开展结对认购活动,李君每个月往返成都和村里好几趟。2015年11月3日,在回村的路上出了车祸,肺受损、肋骨断了6根但他只在医院住了13天就出院了。他说:如果我不能及时组织城市家庭到村认购产品,村民的农产品就不能及时卖出去,辛辛苦苦建立的信任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也正是这次车祸,逼着他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畅通进城的问题,尤其是让“岫云村”生态品牌走出去的问题。2016年,以“岫云村”为品牌的扶贫体验餐厅在成都市锦城大道正式开业成为了连接城市和山区的窗口和桥梁,实现了城市消费和农村生产的无缝连接

640.webp (3).jpg

从此开始,岫云村品牌真正扎根在了大都市。两年多来,大城市的消费者们在这个餐厅不仅吃到了大山里的生态食材,顺带买走村里的农产品,还用实际行动参与了扶贫。以前,他们认为农村扶贫离城市很遥远;现在,他们觉得农村扶贫人人都可以参与

在扶贫体验餐厅,20多名厨师和服务员都来自岫云村及周边村子。她们说着岫云村的话,卖着岫云村的产品,讲着岫云村的故事。截至目前,岫云村岫云村扶贫体验餐厅已经带动周边59个村、2882户农户加入了“岫云村”品牌生产计划。

2018年10月岫云村2家“年华猪”专卖店也即将开业。消费者可以到实体店直接购买高品质猪肉,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领养”一头小猪。领养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溯源,看到这头小猪的“耳标编号”、日常喂养所吃的食物、预计出栏时间以及喂养小猪的村民姓名等具体信息。

640.webp (4).jpg

我们希望打造好岫云村这一生态农产品品牌,让品牌对接城里的大市场,通过市场化行为,让山区农民的劳动更有价值,生活更有尊严。李君说,“岫云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子的名字,或许代表的是新时代中国山区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扶贫模式和农民生活态度。

希望田野:“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十年来,李君的辛苦和努力,结出了甜美的果实。他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得到村民的认可。2014年,被推荐为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候选人,组织上要找党员和群众座谈,几个党员就悄悄地对说:“李书记,我们不得为你说好话哟,说你好话你就调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当时一阵心酸,眼泪刷刷下来。这就是村民对我的信任和另一种肯定啊!李君感动地说,从那一刻起,我决定哪里都不去,这辈子就当好这个村支部书记。

2015年,党中央出台了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好政策。李君的亲朋好友都劝一定要去参加选拔。76岁的外公还专门到李君给他做动员外公语重心长地说:“娃儿呀,我们这一大家人祖祖辈辈都没有出过一个公务员,没有出过一个领导干部哟!但李君纠结了一个多月,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这件事,他父母赌气一个月没他说话。

李君扎根农村的信念,是毫不动摇的。他既然来了,就没有想着离开。今天的岫云村,已整村脱贫,成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今天的岫云村,全村264户人,153户有了小汽车,大家住着小洋楼,坐在家里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卖农产品;今天的岫云村,已走出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的岫云村,每天都有专人指导村民生产,收购农产品;今天的岫云村,每位村民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640.webp (5).jpg

可以说,在今天的岫云村,李君有一千个一万个机会可以不做村支书。但是,他有比一千个一万个更多的理由要留下来。他坚决地说,“我这辈子就做村支书,哪儿都不去了!”在李君心目中,乡村就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是自己干事创业的舞台。

李君不仅自己扎根乡村,而且鼓励更多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我们现在讲乡村振兴,振兴靠什么啊?就是靠人。现在留守农村的人都是老、弱、病、残、妇、幼,怎么振兴呢?就是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他自信地说,一个村只要有七八个一起干事创业的年轻人,就可以盘活整个村的资源。

经过多年考察和实践,他认为,岫云村的模式可以在很多缺乏资源禀赋的贫困乡村进行复制。尤其是在“互联网+”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必将在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下,让无数分散的、弱小的、个体化的农村家庭都能够参与到脱贫致富的新经济中来,成为“互联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a871c7df50b7db2dee72b2a843da35a.jpg

6fdee0b38e5ba151a95b1a51076c4514.jpg

“很多人会疑惑,农村那么穷,怎么会有机会呢?我想告诉大家,农村一定有机会。”他鼓励青年学子,“你们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你们到了农村,就具有‘降维打击’的绝对优势,这正是我们的机遇!”


电子科大官微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j8XPAGcTMVvjoR1jKsOIA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