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杜新川:首位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论文的成电本科生
文:李果 学生记者 谢雪霞 李成鹏 图: 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11-13 7381

  编者按:学校新闻中心推出“美丽成电”主题宣传报道,以全面展示成电及成电人的奋斗之美、创新之美、师德之美、奉献之美、和谐之美,进一步激发广大成电人热爱成电、建设成电、奉献成电的内生动力。

  近日,电子学院大四学生杜新川《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论文,创下了我校本科生在这本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新历史。

  在认真读了上千篇文献并在文中引用其中近200篇后,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杜新川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综述论文——《无机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调节》。

  《德国应用化学》是目前国际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这是成电本科生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该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1.png

  创造了历史的杜新川已经记不得自己在进入教研室后共读了多少文献。如今,他已成为我校的一名直博生,笃定将科研作为自己长期奋斗的事业。

  他始终牢记着“非关因果而修善,不计功名始读书”这句话,认为“人生不设限,方能无极限。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后风雨无阻地朝目标走去。努力坚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敢于不断跳出舒适区,活得才有意思

“科研让我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大学前三年,杜新川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三年专业综合排名前3%,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作为党员,他还加入了校立人班,并带领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IC科协团队获得3项国家奖、6项省级电子设计奖项。

  但杜新川从不认为成绩源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比别人多,或天赋比别人高。他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自己喜欢跳出舒适区,不断寻求新的挑战的结果。

  “我不太喜欢天天重复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会做的事情,”他的人生哲学是:“人生在世就这么几十年,不要总处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里。寻找新的东西才能让自己成长,这样活得才有意思嘛!”

  而科研刚好契合了他对自己人生的种种设想,“科研本身是一个不断尝新的领域,我会在我的研究方向上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

 电子实验2.jpg

杜新川正在进行电子设计

  IC科协每年招新都会吸引一百来号人加入,但能坚持到大四的只有七八个人;有不少人和杜新川同一批加入学院熊杰教授课题组,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三个人。因为科研让杜新川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为了留下来的那个人。

  大学期间,他把每个暑假都花在了竞赛与科研上。本科阶段的扎实开拓,让杜新川没有同龄人身上那种对于自己未来的焦虑感。“把青春最宝贵的时间献给最喜欢的事业,我不后悔。这个诱惑足以让我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

学习和科研要找到最适合的环境

“为了避免赖床,我们每天下床关闹铃”

  杜新川不只一次强调,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尤为重要。

TIM图片20181108104808.jpg

  “本科生要尽量少泡在宿舍。电脑旁边可能就放着手机,或许还有零食,诱惑太多,根本没法专心学习。”宿舍成为滋生慵懒的安乐窝,杜新川所在的寝室也不能免俗,但四个人至少在与赖床作斗争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

  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早上必须下床关手机闹铃。

  “我们寝室是四个人在睡觉前把手机扔在下面一张椅子上,第二天一早大家只负责关自己手机的闹铃。只要你下去关了手机,就很难跳上去继续睡,至少继续睡的可能性会少一半。”

  除了几位好室友,杜新川认为,IC科协和课题组里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氛围,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了很大帮助。“在大学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能在这个集体找到一种归属感。”

和IC科协成员合影.jpg 

杜新川(左二)和IC科协成员合影

  在IC科协,大家围绕着电子设计竞赛的共同目标,一起设计、欢笑、打闹,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课题组里,气氛也十分融洽,师兄师姐和杜新川一起探讨问题、修改文章。科研之余,教研室也会举办有不少有趣的活动:创办组内期刊、中秋节月饼厨艺大赛、定期团建活动等,师兄师姐们并没有将这位年轻好几岁的本科生看作小白,而是真正当朋友去对待。

  杜新川说,登上《德国应用化学》的这篇论文,离不开大家一遍一遍认真研究和修改,“我能发表这篇论文,课题组的老师和师兄功不可没。”

  良好的环境给了杜新川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找到最适合的环境,在高效的状态下不断挑战新的东西,不知不觉就会完成很多项任务,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也决心让这样的氛围继续延续,“我以后对学弟学妹也会倾心相助,将这份品质在成电校园一直传承下去。

一定要耐着性子打牢基础

“基本功的培养很重要”

  从大一时的科研“小白”,到大四开学就发表高水平论文,杜新川认为,熊杰教授的培养理念为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材施教、培养能力一直是熊杰教授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杜新川是一位喜欢自己动手尝试的人,但熊杰当初并没有让这位颇具潜力的弟子直接动手做实验,而是要求他在前三个月不断阅读文献、查资料、写报告,自学一些之后会用到、但本科阶段还没有学的知识。

  杜新川也坦言,后来回头才发现这些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论文2.png 

杜新川在论文中展示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天天啃英文文献,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自己去调研的过程中,杜新川耐住了喜欢动手的性子,坚持了下来。这不仅让他对一些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知,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次发表的论文,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熊杰教授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

  杜新川说,“在课题组里,我最先获得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和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困扰不少人的文献阅读、信息检索和自学课程等难题,杜新川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阅读英文文献——“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很痛苦,你会发现大量的专业词汇不认识,但是只要熬过这个困难期,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有自己‘套路’,只需要抓住关键的结构以及数据,你便能很快抓住一篇文章的核心,这样阅读文献的速度自然也上去了。”

  对于检索信息——“遇见大量不知道的问题都需要去网络上查找资料。面对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要尽量避免在沉溺在回答信息量少的贴吧和论坛中,而要去寻求一些系统的答案,譬如书刊或者官网等。还有一个小技巧是在必应等浏览器中使用图片搜索,找到相关适合的图片后,再从图片的出处去寻求资源。”

  对于自学——“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是觉得前三章太容易而略过,没有打牢基础,导致无法深入了解后面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内容的重视是学懂一本书的关键所在。” 


  相关链接: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是目前国际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为中科院分区一区期刊,刊物最新影响因子为12.102


编辑:李果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