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杜诗”与古琴——中华文化史上的这两个瑰宝相遇在一起,会产生什么神奇的体验?12月2日,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特别活动——“杜诗琴韵”古琴音乐会在我校沙河校区举办,为师生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视听享受。
“杜诗”是指杜甫的诗。杜甫的诗,超越了个人情感,寄托了浓浓的对国家兴亡的喜怒哀愁,因而更受后人的敬仰。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安静悠远,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有琴师伯牙奏一曲《高山流水》得觅知音钟子期,传为佳话。“杜诗琴韵”,将两者完美融合。
开场舞《唤春》,音乐时而悠扬,时而灵动活泼,透露出春天的生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十位舞者左手持小鼓,右手水袖,一袭朱红轻纱,随着音乐起舞,曼妙的身姿优雅的舞步,在舞台上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唤春”的名字相得益彰。
古琴合奏《归去来辞》,琴声袅袅。开头曲调略有低沉,仿佛是在诉说陶渊明刚遭贬谪之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而后变得轻灵,音调逐渐升高,平缓的旋律中却保持着轻快的音符,突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自由之情。
古琴独奏《碧涧流泉》,演奏家程久霖先生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他的指间流淌出的琴声缓慢而低沉,仿佛让人置身山林之间,席地而坐,炉中燃起一簇香火,听一缕清泉流响,从山间石缝轻轻落下。
配乐朗诵《杜诗感怀》,以古琴曲《流水》作为配乐,讲述了杜甫的一生,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解读杜甫在诗中对生活、朋友和人生寄托的感情,以及在各处漂泊,尤其是在巴蜀地留下的足迹。琴声与朗诵相互映衬,更添几分感情的渲染。
琴歌《客至》则是古琴与箫的完美结合,两者的音色都以悠扬取长,在此琴歌中更突出了活泼的音感,配以歌者嘹亮轻快的歌声,凸显了《客至》诗中体现的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之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古琴独奏《大胡笳》,又名《胡笳弄》、《胡笳曲》。相传为唐代琴家董庭兰据“沈家声”、“祝家声”传谱所作。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反映了蔡文姬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在演奏家灵动的指下,音乐委婉悲伤,弦弦掩抑声声思,与先前曲目的轻快悠扬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令人心中平添一抹伤悲。
一曲将罢,又一曲琴筝合奏《捣衣》娓娓弹来,仿佛回到了那个秋凉时节,家家妇女为守望在前线的边疆战士赶制冬衣。该曲与杜甫《新婚别》思念亲人,痛恨战争的情感相符一致,首尾一气呵成,其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曲调慷慨激昂,一展女儿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让人听罢心生千种心绪与感怀。
忽闻曲调悠然自得,由浙江琴会副会长金少余独奏的琴曲《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既有温婉抒情,飘摇流畅的雅趣,又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生动准确地描绘了“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的意境。隐逸的琴声引起了听众们对渔樵生活那种自得其乐,悠然生趣的向往,在飘逸潇洒的旋律中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沉淀。
伴以空灵泛音,一曲古琴、琵琶合奏《梅花三弄》环绕耳旁。正如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所抒,早梅向来以伤愁立意,全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相辅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听其音清爽,旋律跌宕起伏,感怀文人凌霜傲骨寒,高洁不屈的节操和气质。
作为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琴曲之一,《平沙落雁》承转尾声,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抒逸士之心胸。动静相生的节奏,典雅恬静的曲调,清远淡雅的琴曲,犹如一幅优畅的山水画,描绘了一幅了秋高云远,沙坪浆粕,雁群翱翔的生动画面。
最后一曲戏歌《春夜喜雨》登上了舞台,轻快有力的琴音,悠扬舒畅的旋律,婀娜动人的舞姿,收放自如的高音,让听众们享受了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绝美盛宴。
杜诗和琴韵在舞台上相得益彰,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杜诗蕴含的忧国忧民,雄心壮志的感情,代表着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组成了“诗史”;古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它造型质朴,被视作“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代表。两种文化的碰撞,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诠释,也让听众们在杜诗琴韵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