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科生”“首次”这两个关键词指向杜新川,这个圆脸上嵌着一双聪颖眼睛的男孩。
近日,作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他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是我校本科生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并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该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杜新川说,“我能发表这篇论文,离不开导师熊杰教授以及课题组的老师、师兄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幼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科研沃土。电子学院坚持从抓规划、夯基础、建平台、强团队等方面下功夫,打造高水平的支持体系,扎实推进“科研育人”,带动“三全育人”整体建设,为科研“幼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无数个“杜新川”正在茁壮成长。
创新构建“科研+”的育人体系
“如何结合学院的特色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培养人、塑造人呢?”“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价值引领,用‘科研+’来‘串起’学院整个育人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一流的科研、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院。”学院党委书记李雪梅如是说。
这样具有创新、探索、可借鉴意义的育人体系与学院的基础特色密切相关。电子学院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获A+,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有四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杰出人才占专任教师的21.6%,刘盛纲院士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陈星弼院士入选ISPSD首届名人堂,成为国内首位入选名人堂的华人科学家。
明确顶层设计,夯实育人基础,学院迈开了改革探索的步伐——组建学院科研、科教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的要求,改进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工作评价体系,凝聚全院教师、科研、教务、学生部门共同的力量,推进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全力打造“五大科创平台”
今年夏天,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来自电子学院的“电子科技大学RLZ队”获得大赛“ADI”杯特等奖,“IEEE全球极限编程大赛”连续三年取得全球前十的好成绩,IEEE分会等师生共同努力搭建学生科竞赛活动平台,持续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这正是学院在“科研+”的顶层设计下,积极打造“五大科创平台”的阶段性成果。
“五大平台”如同可拾级而上又互为呼应的山峦,呈现给学子不一样的科研风景,吸引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
“启迪科学兴趣保障平台”搭建了学子进入科学世界第一阶梯。以高水平科技竞赛为牵引,借助学院科研实验硬件基础,聘请21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从课堂教学、比赛指导、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创业帮扶等多方面为学生搭建创新训练体系。目前,本科生100%参与创新基金或课外科技竞赛,研究生科研实训覆盖率100%,科技竞赛获奖人次超200人,国家级、省部级竞赛获奖等级,获奖人次均是全校第一。
“激发创新能力保障平台”让学子们与学院“大牛”团队近距离接触,与真正的科研更近一步。学院面向本科生实施综合导师制,举行团队开放日等活动,发布科研课题。目前已有新生2000余人次参加了科研认知启梦教育活动,400余人次参加科研团队开放日活动,200余人次报名参与科研课题。越来越多的本科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团队的熏陶中,努力钻研,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提升工程素养保障平台”将科研育人的基地延伸到校外,建立校外生产线实践基地。每年组织400余人到中电集团、华为、芯源、珠海元盛等公司,深入设计、生产、市场一线调研学习。2018年暑期,学院选派近百名研究生赴北京、南京、西安、合肥、重庆等多地参与国防企业开放学习,详细了解我国电子学科的发展,深刻体会青年人在国防事业中的价值和意义。
“拓展国际视野保障平台”为学子们打开了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的窗口。学院教师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和美国耶鲁大学科研实训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实训项目、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暑期实训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集成电路暑期学校等签订国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近20项。胡俊教授、毕磊教授等老师联系并全额支持本科学生前往密苏里科技大学、MIT等一流名校开展3个月以上的海外科研实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
“学术氛围营造保障平台”逐渐在学院形成“崇尚学术、科研报国”的学院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莘学子。学院邀请诺奖获得者、院士等国内外学者及行业工程师全员全方位践行科研育人。2018年共开展“电子论坛”、“成电芯论坛”、“IEEE精英学者沙龙”、“我和导师有个约”等学术活动共计67期,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聘请学院43位国字号人才担任林为干班导师,全面助力本科精英人才培养。
引导科研团队承担“育才”使命
“要培养好学生,就要多和他们在一起。”张晓升教授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学生中间,经常和他们交流学习研究,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今年5月,张晓升教授课题组成果发表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上。
青年教师带动科研团队的“育才”工作,正是电子学院充分发挥大团队优势,勇担“育才”使命的体现。
以刘盛纲院士为带头人的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团队、以张怀武教授为带头人的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团队、以樊勇教授为带头人的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团队、以张万里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子功能薄膜与器件团队、以杨仕文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磁辐射与散射团队、以罗勇教授为带头人的大功率毫米波技术团队……各大科研团队都在“育才”中潜心探索,发挥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学院各大科研团队胸怀报国之志、育人之心,建设“老-中-青”的人才梯队,围绕“大项目—大队伍—大成果”重要科研链实施创新研究,形成“追求卓越、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团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潜心钻研、求实创新的精神,2018届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率达到50.26%,在团队和老师的引导下,电子人奔赴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邓龙江教授介绍说,一方面,团队通过小组周会制、大组月会制、中期中心汇报制,加强团队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引导,突出科研育人导向,严格管理,激励优秀;另一方面,团队建设与党组织活动相结合,由学生支部承办的ERC学者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团队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张波教授介绍说,团队形成了“导师指导+团队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低年级学生开放科研选题,团队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同时,团队以学生为主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科研学习生活交流。罗勇教授团队,今年已面向本科生发布近20项课题,学生踊跃报名,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科研的追求。
带动“三全育人”整体建设
“科研+”的顶层设计凸显了学院特色,营造了育人氛围,带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整体推进:
课程育人方面,学院举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多次与新生研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组代表老师们深入交流,从教学改革时代背景、院级课程思政建设筹备工作到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学改革的途径以及如何给予课程思政建设立项等相关支持,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网络育人方面,构建“院领导班子、辅导员工作队伍、教师家长群体、学生骨干”“四位一体”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依托学院官微“微观E事”,打造“相约ESE”、 “电子星力量”、“电子人的一天”等品牌,开展 “ESE演说家”、“钧业讲堂”等48期。
实践育人方面,以“不忘初心,情系祖国”为主题组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精心打造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红色青年筑梦之旅、筑梦中国芯、“一带一路”海外实践五大板块社会实践项目,2018年,共有32支队伍,覆盖千名师生。
心理育人方面,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心育大格局,完善跟踪特殊学生帮扶-记录-反馈的工作流程,以院级心理辅导站为依托,组织参与 5·25心理健康,开展泥塑节活动、交流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成果初现,亮点闪烁
一大批学子在“科研+”的育人体系中受益,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科学精神、研究能力的新秀:
杨欢欢,导师严鹏,在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该杂志是物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曝光度的综合性期刊。
罗军生,导师贾春阳,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封面文章,是我校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封面论文,同时也是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所发表的研究型论文影响因子首次突破30。
钱慧珍,导师罗讯、张波,获得IEEE MTT-Society Graduate Fellowship Award,为该奖历史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首位获奖人。该奖是国际射频、微波、毫米波等领域授予博士生的最高荣誉。
吴亚飞,导师程钰间,获得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学生论文竞赛第一名,荣获欧洲微波会议青年工程师奖,是我校学子首次在该会议上获此殊荣,同时也是该奖成立至今中国大陆地区首位获奖者。
李伟,导师屈世伟,获得第26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张净植,导师康凯,获得ISSCC Silk road Award。
段俊冰,导师孙胜,获得CSQRWC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
在激烈的科研竞赛中,电子学院成绩喜人: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在首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目前,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国家级以上获奖24人次、省级获奖87人次、优秀指导教师5人次。
电子学院院长樊勇表示,学院作为“三全育人”试点单位,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争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学院的过程中,着力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努力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电子人。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