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封面新闻丨一封《家书》:不因为历史弥留下来的创伤而轻易决定爱恨!
文:封面新闻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9-01-08 2265

  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栾玖鸿参加教育部“民族情 复兴路”主题征文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他在文中模仿其爷爷栾昌一口吻向在大陆已故的弟弟讲述骨肉分离与思乡之情。正如文中所述:“我和家乡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繁华、寂灭、重生’的往复……”。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两岸中国人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949年——1987年,是两岸对峙和隔绝的38年,也是同胞骨肉分离的38年。回顾两岸关系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今天,川越侠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源于这样的背景。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段不平凡的故事,感受饱含其中的惊人情感力量。

  吾弟:

  展信佳!

  我也数不清这是写给你的第几封信了。我写了许许多多的信,给你的,给咱爸妈的,给妹妹的,但是真的寄出去的只有一封。冒着“通匪”的罪名,我委托威尔逊先生,从一万八千公里外的巴西辗转寄到大陆去。

  没有回信,我也不清楚你们是否收到了。但是我不敢再寄一封信再去确认一遍了。

  我担心连累我的朋友,担心我的背景会使你们陷入身陷囹圄。也担心得到的消息让我崩溃,即便潜意识里,家人们已经死于战火。我数次向我的孩子们说到家乡的风景,但我深恐风景依旧,人事已非。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许多人都有思乡的情绪,但却要极力压抑着自己。保护家人是我的职责所在。

  1949年6月,我如往常一样出门做买卖,济南的失守让许多流离失所之人涌入青岛,引发了粮荒。我挑着担子走在街上,溃散的残兵、不明真相的百姓、乞讨的流民……所有的事情回想起来变得光怪陆离。

  内战局势已无可挽回,多达百万的军民随着撤退的蒋介石当局迁入台湾……我被押上了船,我看到了面对求饶,无动于衷的长官拿着枪指着我。舱门缓缓合上,我才意识到,命运似乎朝我开了一枪。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漂泊、没有归属感,面对战争的冷漠那种无处遁逃的恐惧和绝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样的伤口已经成为了常态。你也参加过朝鲜战争,知道在那样的战争混乱动荡,朝不保夕,每一次征伐可能都是永别。

  思乡变成了奢侈品,而回乡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伤口的阵痛是我力量的源泉。我思念你,思念父母,思念我的亲朋好友,我希望我能落叶归根。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次拥抱你们。余华在《活着》里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它在中国语言里充满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当我在泅渡海峡

  挣扎地游向对岸

  在半途我正好碰上她

  为了保暖我的身上涂满了油

  头上顶着黑色的橡胶帽子

  眼睛藏在泳镜后面

  我筋疲力尽,随时可能呛水

  这时我看到她向我游来

  鱼漂儿一样在浪里沉浮

  踩着水

  我问她你知不知道方向

  她说:“知道,你跟我来”

  我说,“嗨,那太谢谢你了”

  然后说要请她喝杯咖啡

  1978年改革开放,1979年1月1日,便有了《告台湾同胞书》开放台湾人民返乡探亲。岛内抗争、大陆喊话,台湾开始步入社会转型期……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回家了!”——我记得很清楚1987年10月15日,我用这辈子最高的分贝喊出了这句话,因为我沉默了40年。

  我开始变得节俭起来,平日里并不富裕,但好在我的妻子儿女都很谅解我。他们读懂了我最炽热的心,同时也为我高兴。

  我把文件塞进了我的鞋底,深怕出现了什么闪失。大儿子伴着我,一路从香港,广州,辗转回青岛。回乡,这个信念让我在漫长的漂浮中,压着坚如磐石的力量。

  当我泅渡在海峡,这本来是诗人理查德·琼斯因隔开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而写成的。那个游过来的女子是他中途已经感到力有不逮时出现的救世主。我将它改成了我们彼此隔海相望的台湾海峡。而那个她,我希望是你、是我们的妈妈,或者祖国母亲。无论是谁,我都愿意在我上岸时,请她喝一杯咖啡,让时光缓下来。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母亲因我的失踪哭瞎了双眼,在郁郁中早逝了。父亲深受打击,也相继去世。年轻的一辈在饭桌上懵懵懂懂看着大人们相拥哭做一团,是啊,我离开时正值他们的年纪,什么也不懂。我痛惜你们因为我翻开记忆中最沉重,最压抑的片段。我们似乎是“幸存者”,但是这一刻,仿佛幸存对于我来说,背负了更大的痛苦。

  我和家乡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繁华、寂灭、重生”的往复。

  大儿子响应了改革开放的号召,回到了内陆成为了一名台商,孙子和孙女随着他们的父亲也来到了大陆学习、生活,他们安定幸福。这是年少时的我所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许是机缘巧合,但如今看来也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

  正如由于荣耀苦难似乎都并行而至,两相中和,也就成就了如今祖国大陆的泰然与活力。

  我由衷希冀国家能繁荣昌盛,护我儿女三冬暖春不寒,免受离散之苦。我也同时期许我的子孙后代,能为这样共同的愿景眺望、发光、发热。不因为历史弥留下来的创伤而轻易决定爱恨,在这片土地上,满怀谦恭与敬畏,热爱和平,尊重生命,学会包容与开放,以世界眼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吾弟,如今我已年至耄耋,若你还在世,或许已经没办法轻易认出我来了,倒也无妨。因为每当我看到那些即将成家立业的第三代孩儿们,我便觉得,这一切不是故事的全部,而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圣经》开篇之作说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而这里的阳光,似乎永远都不会落幕。不枉当年,我们将热血挥洒于这片土地上。

  报道链接:http://www.thecover.cn/news/1575065


编辑:杨棋凌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