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月12日、13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纪录片《江口寻宝记》,详细介绍“江口沉银”水下考古的传奇经过和丰硕成果。其中,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助力水下考古,牵头给大地做“CT”绘制“3D藏宝图”的“黑科技”成为考古的一大亮点。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四川省首次水下考古发掘,难度极大,而且没有经验可循。据了解,“江口沉银”遗址的水文环境复杂,单件文物的几何尺寸较小,文物埋藏于水下的卵石层中,分布零散、规律复杂。
“得知四川考古队有这样一个项目以后,学校主动与他们联系,希望用我们的科学技术,用我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为这次科技考古做出贡献!”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在采访时表示。
随后,由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牵头,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2地质队、重庆南江地质队、四川省冶金水文队、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劳雷工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冶金605地质队、成都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计10家地学领域的知名单位联合组成“江口沉银”水下考古的探测团队。
在2017年“江口沉银”一期考古工作中,探测团队就积极参与,在江口沉银遗址区开展了“CT”扫描试验。在二期考古中,探测团队进一步采用综合探测方案,避免了单一技术手段在信息层面缺乏印证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3D藏宝图”的精确度。团队还开展了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与建模工作,使探测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极大提升。
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等综合探测技术,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探测了古河道的位置,并综合河床基岩起伏状况进行分析,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探测团队绘制的“3D藏宝图”
同时,针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复杂水文环境,团队创新研究思路,着力探测河床基岩结构、研究文物分布规律、寻找“沉银有利储集区”,并改进探测方法、研发探测装备,研制了“水陆两栖雷达”,实现了大规模漂缆式电阻率三维探测与成像,保证了水下探测的良好效果。
“这次探测工作中所采用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对于江河、湖泊、浅海滩涂环境中的地下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教授说。他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开创“电子信息+考古”的新局面,让“给大地做CT”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江口考古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大量的文物发掘,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为观众拨开迷雾,真切展现了3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2018年6月26日,为期三个月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开幕,电子科技大学助力“江口沉银”考古发掘的两栖地质雷达与500余件珍贵文物一起首次面向公众展出。10月21日,该成果展回川首秀,在四川博物院隆重开幕。两次展览均人气爆棚。在四川博物院的展览中,由于参观者众多,以致不得不启动限流措施:每隔10分钟放100名观众进场看展。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