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57 年竣工的主楼主体
一提到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建筑,有一座楼是几乎无法绕开的话题,那就是该校老校区主楼。这座1957年建成的老楼,当时还是成都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到现在仍是成都东城区的地标式建筑。因其造型独特、带有时代印记,也成为了成都市有代表性的苏式建筑。
时光回溯到1955年5月,当国务院决定在四川省建立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时,教学主楼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被推向了历史前台。
当时,四川省政府把成都市府青路以东、沙河以西的保和乡一片地方(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作为校址,学校主楼终于在一片稻田里开工建设。
主楼本来打算建七层,但因成都地下水位高、地基不牢,最后只建了五层。其风格样式是仿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设计的,相当厚重、大气。主楼门廊设计了八个高大拱门,地下室设计了防空洞,楼层内部的所有大教室都要求装置活动黑板,且全部采用玻璃黑板,所有教室必须做成斜坡,其中,物理及化学实验室附近的两个大教室必须做成阶梯教室,供示范教学使用。这些设计无不体现着以学为本的用心。
根据工程进度,1956年元月底,工程要完成地质勘探,3月10日开工,8月20日前,楼体的全部工程都要竣工。但在实际施工中,只有地质钻探和现场准备工作基本按期完成,主楼在当年4月11日才开始破土动工。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又遇到种种没有预料到的状况,甚至造成了好几次不必要的返工,一再推后竣工时间,直到1957年上半年,主楼的全部房屋建筑工程才得以完工。虽然没有按时完工,但就当时的基建水平而言,仅一年多就完成了26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修建,速度之快,难以想象。
随着工程的推进,原材料的供应日趋紧张,每天仅红砖就需要5万多块,而成都附近不能生产红砖,所用红砖需从内江等地运来,一时供不应求。为解工程之急,当地省、市政府决定拆除成都市和附近县份的城墙取砖,教学主楼的底层就是用成都市和附近县城的城墙砖叠砌起来的。砖外墙原本设计为清水墙,但7月份的一场大雨,使外墙面被水泥砂浆涂花,严重影响了主楼外观,学校向施工方提出,待砌墙工程全部完成后,清洁墙面污泥,并遍刷一层红色,最后再用砂浆勾缝。
1957年上半年,主楼房屋建筑竣工,成都东郊耸立起一座雄伟庄重的苏联风格的大楼。
开学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建设,主楼的水磨地板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磨出来的。首批在主楼上课的学子最初的教室在主楼东,据多位老教授回忆,当时教室里还没有安装桌椅板凳,学生们就拿着小木板坐在阶梯地板上听课。主楼未修好的教室曾被用作师生的临时宿舍,双层床架在尚未铺设水泥地板的黄泥地面上,环境潮湿阴暗。直到1957年上半年,主楼和宿舍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后,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条件才得以改善。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副博士”,刘盛纲来到学校的时间是1956年10月21日。当他看到眼前那座雄伟美丽、庄重典雅,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建起来,有着“全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主楼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2002年9月,饱经沧桑的主楼重新焕发出现代化的气息。2001年11月,学校对主楼进行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包括外墙装修、内部装修、更换门窗以及线路、管道、厕所的改造。2002年2月,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当年9月改造完成,形成了一座独特的欧式风格建筑。
2009年1月,总建筑面积达81350平方米,比老校区主楼大两倍多的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主楼拔地而起。新主楼内部设计和原主楼迥然不同,它融合了现代特色并进行了创新,但其文化内涵和体貌风格却传承自原主楼。厚重、大气、典雅的新主楼代表的是成电人对原主楼的回忆,以及对老成电精神的发扬光大。新主楼作为后起之秀,2010年11月获得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之后又入选我国“改革开放35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成为全国32项“精品工程”之一。
时过境迁,老校区主楼已有63年历史,走出了林为干院士、刘盛纲院士、李乐民院士等众多卓越人才,他们的足迹也深深地印在了主楼的每一个地方。新校区主楼今年也正好10岁,两座主楼,一脉相承的都是“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两座主楼必将见证更加精彩的“成电篇章”,以及成电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铿锵步伐。
报道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2/343588.shtm
编辑:陈伟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