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再接再厉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樊勇在2019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代静 图:邝俊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2-25 15558

  【编者按】2月21-2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9年学校工作研讨会。2月22日下午,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学院先后做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电子学院院长樊勇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42d25fd36861f54b46808db119593ad2.jpg

  当我们还沉浸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得A+成绩的高兴中时,说时迟那时快,转眼间第五轮学科评估按照四年一个周期的步伐就来到了我们面前。2019年,对我们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要发起最后冲刺的一年。

  去年年初,学校调整学科构架,成立了新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我们深感对学科建设的重任。所以,在每学期的全院大会上,我们都要向全体教职工通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进展,目的是希望所有老师都积极参与、努力贡献,一起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2018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进展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7%、32%、32%和19%。下面,我就从这四个一级指标,介绍2018年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进展。

  第一,师资队伍资源方面:目前,我们有专任教师300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其中,杰出人才从第四轮学科评估时的40位增长到目前的63位(不重复统计),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从13.1%提升到了21%;另外,现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111创新引智基地”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部二级学科方向,对未来整个学科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数量,从4门变成了9门;毕业生质量进一步提高,近15年来有6位杰出人才、10位杰出管理人才、8位企业界领军人才。

  第三,科学研究水平方面:ESI高被引论文有26篇,且稳定增长,但增速有待提升;获得3项国家奖(其中,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期待2019年取得更好的成绩;重大重点项目有19项;重大重点项目单项最高经费达7510万元。

二、2018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在师资队伍方面:依然缺乏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顶尖人才。例如,2019年1月17日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中,我校有23位,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只有1位。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学资源依然不足,缺乏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规划教材;毕业生中无国外高校教职、无跨国集团高管,导师指导质量和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有待进一步提升,“严进严出”有待加强并覆盖本硕博各阶段。因此,要建立毕业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提高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尤其要特别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在科学研究方面:缺乏高被引、热点和顶尖论文,Cell/Nature/Science至今未能突破,在前沿、基础和热点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够,解决世界科技基础前沿问题的能力需提升;缺乏高水平科技成果,未能突破国家奖一等奖和自然奖,解决科技前沿问题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的能力需提升。

  第四,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方面: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推动产业发展的贡献、解决国家重大急需的贡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国家发展战略智囊作用的发挥都有待加强。这些方面的改善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

  总而言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电子学院发展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希望在2019年和大家一起努力,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记者团代静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