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2月21-2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9年学校工作研讨会。2月22日下午,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学院先后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斌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2018年,学校制定出台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并将该战略确定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2019年,人力资源部将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相关政策和举措,加快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助力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一、关于一流大学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定性的描述,但是关于它的定量描述,一般还是以国际上公认的四大排行榜为依据,排前100的大学一般认为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排前50可能就会说这是超一流大学,排前10是超级牛校,排前5可能会被认为是“伟大的大学”了。
2、成电能否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以进入世界前100为标准,成电能否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根据最新一期的四大排行榜情况,US News前100美国有46所,中国2所,其中清华排第50位;泰晤士前100美国41所,中国3所,清华排第22位;QS前100美国33所,中国6所,清华排第17;软科(ARWU)前100美国46所,中国3所,清华排第45。四大排行榜里面,清华都排在前50。
四大排行榜前100中,美国高校最少占了33所,最多占了46所。成电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昨天亚非书记说,每100年左右,世界科技中心将发生转移,2019年或许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中国要真正崛起,未来就必须在GDP、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知道,成电目前在中国大学里面排30名左右,所以若干年后,成电一定能够,也必须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和我们国家的发展一脉相承,必须要这么去做。
3、成电什么时候能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这个问题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第一是中国综合国力什么时候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美国?第二,成电现在比清华到底差在哪里?要和美国的大学进行体制机制的全面比较非常困难,但和清华是可以比较的,成电达到2018年的清华,需要多长时间?
在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我想,这个“强国”的意思应该就是超过美国。我们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分了三步走,第二步是2030年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50年整体迈入世界一流大学。所以,综合这几个时间节点,再加上中国必须要崛起的背景,我认为成电必须要在2030—2050年间进入世界前一百。
前面讲的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分析和美好愿景,学校要办成世界一流,财力支持必不可少。2015—2018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数字很不错,如果说我们的财政收入能够保持每年增长10%,再持续增长17年的话,到2035年预算收入可以达到20.44亿美元,全口径收入可以达到31亿美元。
从全口径收入、专任教师、专职科研、学生规模来看软科排名前十高校以及清华的办学规模,成电的专任教师规模和学生规模可能和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是相当的,如果我们的财力也能够达到31亿美元左右,从财力、教师规模、学生规模来看,我们是具备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的。
4、成电靠什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是外因,也是前提和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要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二流的国家很难办出一流的大学。其次是内因,内因最重要的就是三点,第一要有一流的学生,现在我们的招生质量越来越好,已经进入了百里挑一的阶段;第二个就是一流的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主体就是靠我们一流的师资队伍;第三要有相对充裕的财政预算。
前面讲了这么多,好像有点跑题了,但实际上,有了这样的一些基本分析和判断之后,可以给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时间节点、规模和质量参考。
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几点思考
从现状来看,我们的专任教师规模和世界一流大学是相当的,但我们的专职科研队伍不足。第二个问题就是专任教师的结构不太合理,质量不够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改进我们的结构,提高我们的质量,最终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1、我们的教师有哪些类型?
这些类型一个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还有一些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在一流大学里面,最核心的队伍就是教研型的专任教师队伍,也就是国外大学中的Faculty,我们专任教师的引进和评价应对标世界前100高校中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第二个就是科学研究型教师,我们一直希望把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做大,但是老师们可能还是有些理解偏差,我们这支队伍发展速度非常慢。世界一流大学的Research Staff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很多一流大学里面,Research Staff中像IEEE Fellow甚至更高级别的科学家都是有的。不是说科研型教师的水平就不如教研型专任教师,只是说他们更专心于从事科研工作。
同时,我们还要建设好专门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学型队伍,现在我们其实有不少专任教师在从事这个工作,但是他们的队伍归类是不合适的。另外,我们还要发展好服务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验技术和工程技术这两支队伍,这两支队伍现在的建设是比较欠缺的。
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其中科研团队建设是中国特色之一。这里只列举了两类团队,一个是基础研究型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而且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里面的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科学问题很多,可以很发散,但是目前中国现阶段可能重点还是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里的基础问题,我们希望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基础,汇聚一批专心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建设50—100个独立PI或小型基础科研团队,一个教授带一群学生、博士后,不一定很庞大的基础科研队伍,有这样一支队伍,可能成电的基础研究就很强了。
第二个就是科研大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里面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我们的国防军工为特色,建设50—100个千万级的科研大团队,今年我们是23个,去年10亿元的科研经费创了历史新高,但是我们和北理工、哈工大、北航、西工大、清华这些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果这个千万级的团队数量翻了一两倍之后,可能经费体量就上去了。
2、教师类型之间的转换
我们希望教师分类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和最喜欢的岗位类型,并且把工作做到极致,这个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对于科研型的教师,他的研究水平其实可以非常高,只不过可能不太擅长教学或者说不太愿意去做教学。如果他哪天想要做教学,教学又做得还不错,我们觉得这一部分教师,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今后可以通过我们“立交桥”的方式申请转为教研型的专任教师。我们2019年要准备出台相关文件做好这项工作。
3、教师的分类引进
既然要对标世界前一百,我们的教研型专任教师就必须要面向世界前一百的标准去引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不断强调希望引进世界一流名校的博士和博士后。客观来讲,有些学院、有些老师对此是有一些意见和看法的,但是成电要想在十七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一流大学,就必须要去做这个事。
2019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该群体为核心基础,打造一支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青年人才,使学校青年人才总数超过150人。大家知道现在其他“三青”人才每年就只能评上一两个、两三个,非常难,但是青年特聘专家这块我们是可以评上十人左右的,这个是我们快速提高青年人才数量的法宝,所以依然是我们今年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三,我们将大力支持科研大团队建设,引进和选留一批优秀博士生和博士后,支撑学校国防科研特色发展。
4、教师的分类评价
第一,我们今年开始逐步探索优秀代表性成果评价模式,以后,数量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更关注的还是质量,而且是峰值的质量,更加关注解决了学科领域什么重要问题、满足了国家哪方面的重大需求。第二,要进一步加大校内外和国内外,小同行评价意见的数量和权重。第三,因为办学主体在学院,我们希望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以及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在教师评价方面的作用,这个才是相对的小同行,到了学校评审这个环节,一个学院只能出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专家,很难进行非常准确的学术评价。
5、教师(包括杰出人才)的作用发挥问题
不只是杰出人才,所有的教师都存在作用发挥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三百位杰出人才,他们的作用发挥如何?2018年我们第一次试行了年薪制的杰出人才进行工作交流的机制,今后他们的薪酬会和交流情况进行一定的挂钩。我们坚持按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教师(人才),希望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薪酬绩效激励机制,而且要树立“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同台竞技、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西湖大学有一个做法非常好,他们今年申报国字号专家有三十多位,最后评上了十四位,但是西湖大学对所有申报者提供完全相同的待遇,拿没拿“帽子”,待遇是一样的,这就是自信的体现,因为西湖大学引进人才的时候有一个国际评审委员会,他们认可这个人能进西湖大学做助理教授,那么就认为他和青年特聘专家实际上水平一致,就应该享受相同的待遇。
6、助力“青字号”成长为“国字号”
我们要尽快助力“青字号”成长为“国字号”,现在“青字号”人才有130位,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什么清华、北大每年有那么多“国字号”人才能长出来?这就是因为他们“青字号”的体量非常大。这几年我们的杰青一年就是1个,“青字号”的规模和体量还不够,积累的时间还不长,我们希望这一群体能够快速成长为“国字号”。为此,我们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青年人才学术托举工程”等培育计划,希望发挥院士、长江、杰青等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青字号”入主流、到前沿,尽快成长为“国字号”。
(学生记者团王宏伟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李果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