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认识自我 对标一流 形成特色 努力前行
——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徐立伟在2019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陈小雨 图:邝俊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2-27 8169

  【编者按】2月21-2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9年学校工作研讨会。2月22日下午,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学院先后做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徐立伟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46ffa992ebbfd14caa220cb4c36ded27.jpg 

一、数学学院如何认识自我?

  数学学院发展到今天,经过一代代数学人的努力,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良好基础,但依然存在不足。盘点学院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加强学院自我认识的基础。(1)在师资队伍方面,学院现有93名专任教师、4名杰出人才,其中有教授24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50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学位71人,占比为76%,一年以上海外经历62人,占比为67%。(2)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来,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发表SCI论文690篇。(3)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设了4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完成了工科数学等四门基础课程全覆盖;2人成为数学类教指委委员。(4)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在ESI学科建设、软科学科排名中取得良好成绩。但是,与兄弟高校相比,还存在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数学学科,不能自娱自乐,而是要用国际上认可的数据来进行比较,深化认识自我。在师资队伍方面,我们要看学院有多少国际知名学者、国际华人知名学者或国内知名学者;在学术声誉方面,我们要看做出了多少高水平、原创性、独立性的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学校工科发展提供了多少数学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工科数学教学怎么样、博士研究生的水平怎么样、培养了多少优秀的本科生。

  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找一个多维的参考系,多维度地分析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location(位置)”,其二是“level(水平)”。我们目前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说实话,很尴尬!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要有危机感。

二、如何对标一流、形成特色?

  对标一流,对那些标、怎么对标?对标了之后学什么?学到了以后该怎么做?这是我们亟待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与美国的一流数学学院或学科对标比较,看看他们的应用数学学科是怎么发展的:

  第一种模式,以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通过交叉融合,建立Program并拥有独立的招生权和培养权。这个Program里面,有来自金融工程系、航空航天系、天体物理系以及数学系等各个学科的人才。

  第二种模式,以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莱斯大学等为代表,直接成立应用数学系,特点是以数学系的教师为主。

  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或特色,就是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我们选择什么?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和数学学院的现状,我们认为,电子科大数学学院不具备学习第一种模式的条件,无法建立交叉融合、具有独立招生权的Program——目前我校只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才具备这种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第二种模式,因为我校的特点与加州理工学院等有诸多相似。实际上,国内的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在发展应用数学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更进一步归纳研究,我们认为,要发展一流的应用数学,必须在三个方面入手形成交叉融合的体系:

  (1)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培养数学系的学生,而是针对全校的学生或全校学习数学的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数学有用以及怎么用,然后再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有用。

  (2)学术研究体系。数学学院的老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基础数学研究,而且要积极参加其他学院大团队的研究,在大团队的大项目里参与子项目,或者从重大工程问题中凝练数学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3)学科生态体系。国内很多院士认为,MIT和加州理工虽然有很多专业,但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学系”。我认为,这种判断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们学院并不是一个工程学院,数学老师还是要解决数学问题,只不过是工程问题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希望学校其他学院的大团队,能够考虑交叉融合的更多可能性,积极吸纳数学学院的老师们加入进来,在科研上做到深度融合,进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交叉融合。这样,才能逐步地构建一个交叉融合的科研生态、育人生态。同时,数学学院的老师们也要主动地开展交叉融合,学校、学院要在管理和机制方面,为这种跨界融合提供保障。

三、如何继往开来,奋力前行?

  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最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缺财力、缺物力,这些我们都可以去努力争取。但是,争取财力和物力,关键要有人才。因此,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形象地说,如果说数学学院是一座庙,那么,我们现在最缺“方丈”和“和尚”。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期望能够请来几个“大方丈”,“大方丈”再带来几个“大和尚”,“大和尚”再培养一群优秀的“小和尚”。

  当然,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相信“集合跬步,求证千里。”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必然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把数学学院的发展分为“转型-学习-靠拢-共舞”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年-2020年),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科研并重型数学学院,具有相互欣赏的学术氛围,和乐于教学、精以育人的良好风尚。第二阶段(2021年-2030年),对标国际一流,加强学习;第三阶段(2031年-2040年),向国际一流靠拢;第四阶段(2041年-2050年),和国际一流共舞。

  这个发展路径,是符合学校的整个发展节奏的。我们相信,经过几代数学人的薪火相传和奋发努力,一棒接着一棒跑,就一定能够拥有辉煌的未来。

(学生记者团陈小雨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