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校召开“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教改专项”“开发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教改专项”报告会暨立项申报启动会
文:王晓刚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3-26 897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不断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工程意识,3月2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教改专项”“开发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教改专项”报告会暨立项申报启动会。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参加会议。

DSC_0639.JPG

DSC_0629.JPG

  教务处处长黄廷祝主持会议。各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专家、教授、骨干教师、教学关键岗位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邀请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以及专业首席徐利梅教授、任玉琢老师分享了学院的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的前期工作及进一步思考。

DSC_0633.JPG

  李辉在题为《培养方案(培养内容)的结构性调整之路——从1.0版到2.0版的新工科教育体系》的报告中,系统回顾了航空航天学院新工科培养方案体系设计的发端、1.0版体系的由来和内在逻辑以及遇到的新挑战和2.0版体系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他说,1.0版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工程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综合了知识、能力、思维、职业态度建立了培养体系框架;逐渐形成了实践先行的态势,建立了与理论课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并针对核心能力建立对应课程,建设了独立的能力/项目实践系列课程,形成了基于“知识(课程)+能力(项目)”双线结构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关系上,按照“构思-设计-制作-测试”四个流程组合,形成课程内在形式的递进关系;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了多重闭环效果。进入新时代,李辉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变革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在此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从工程实践范式转变为实际工程范式,要推行全流程的工程教育,创引人才的培养成为新的导向。因此,航空航天学院在2.0版新工科体系中,面向全流程能力,基于实际问题的创新、工程设计、原型开发、系统实现、创新创业等,持续推进了培养方案的结构性转变。

DSC_0652.JPG

  徐利梅以《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教改: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为主题,介绍了新加坡设计与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四级设计(4D)”教学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并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构建逻辑清晰、结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具有前瞻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的本科生创新课程群。以“探测制导与控制”“航空航天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本科专业为例,她分别介绍了“四级设计”教学法在不同培养方案中的具体应用,并以《系统思维与工程创新》创新课程为例,重点解读了“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介绍了欧林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外名校的经验。她认为,“大一阶段基于项目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构建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第二,提供一系列体验式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的每个阶段;第三,让学生学习如何积极思考,并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第四,不以复杂的数学和艰深的理论为先决条件,着重激发学生的交叉性思维和兴趣。总而言之,大学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探究式教学重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她以《工程创新与设计》和《飞行器控制原理挑战性课程》为例,分享了航空航天学院在“四级设计”课程设计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DSC_0647.JPG

  任玉琢以《新工科教育体系2.0及激发主动学习的转型》为题,首先结合欧林工学院的模式和经验,介绍了2.0版新工科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定位,认为2.0版新工科教育体系应定位于“打开眼界+塑造能力,拓展后期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打下参与高水平竞赛、科研与创新创业的基础,提升本科阶段可以达到的高度”。其核心途径是结构性调整培养方案课程,引入工程、设计、创新、研究等内容,并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和工作机制的建立,衔接课程与竞赛、科研和创新创业。他认为,1.0版体系侧重问题解决,而2.0版体系侧重于工程、设计、创新创业等实践。以“E-NABLE社区的3D打印假肢”、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电子设计与机器人竞赛,以及产品、创业与企业管理等为例,他解释了如何通过课程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跨学科拓展学生视野,并详细介绍了新工科EIRE课程的全流程能力培养在1-6学期中的分布情况。最后,他探讨了培养方案的调整所需要的宏观体系和保障条件,并提出了建立衔接机制和学习社区的理念和构想。

DSC_0641.JPG

DSC_0655.JPG

  最后,申小蓉对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务实创新给予了肯定,希望各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强合作、做好顶层设计,提升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在“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和“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等方面做出更大成绩,使各学院都建设出成体系的系列“金课”,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同时,要在学习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结合国家对高校特别是对“双一流”大学的要求,立足学校的基础和实际,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学院之间也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型工作和跨学科合作,真正按照新工科的内在要求推进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报告分享结束后,与会专家、老师们围绕“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开发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了解,学校已发布了“新工程教育体系设计与实践教改专项”(简称NEESC项目)及“开发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简称PBL-F课程)教改专项”申报通知。学校鼓励各学院(部)积极申报项目,并计划在5月份组织项目评审,获批立项的项目将在今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


相关链接:

  NEESC项目旨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挑战,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通过系统化设计与改革,设计和建设具有系统性的、逐级递升的、具有逐级挑战性的、跨学科的基于项目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把我校“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的培养理念通过系统的基于项目的课程在“第一课堂”真正落地。

  PBL-F课程旨在面向大一学生引入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从新生开始就了解CDIO 的内涵与思想,通过尝试解决有价值的(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新生培养创新能力并养成创新习惯,同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团队交流能力;通过一年级基于项目的课程,了解专业课程内涵, 了解产品与课程的关系,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对专业课程增强必要的感性认识,经历“真实世界”的(工程)体验。


编辑:卫道鸿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