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董惟琛:逐梦遥感 守望家园
——2018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系列报道(5)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高千雯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5-14 9226

  董惟琛正在准备5月份再去祁连山地区进行野外实验,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周纪教授的带领下参加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专项研究,用无人机俯瞰祖国壮美河山,并通过构建关键生态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服务青藏高原地区的绿色发展。

  以这种专业的方式“保护大地母亲”,工作强度很大、也很辛苦,但董惟琛的内心感到很富足。四年前,他因为从新闻上了解到“布鞋院士”的感人事迹而选择了遥感、选择了电子科大,如今,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锻炼,他已经成了遥感领域的一名优秀的“新兵”。

微信图片_20190514095509.jpg

“布鞋院士”激发了“遥感梦”

  董惟琛的“遥感梦”,来自于偶然看到的一段文字。2015年,正是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也是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节点。也正是在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将2014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授予李小文院士,颁奖词写道:

  “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段文字,令董惟琛十分感动。他赶紧上网查找更多内容,对“布鞋院士”在遥感领域的学术造诣以及他淡泊名利、醉心科研、大道至简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油然生出一股敬仰之情。他想,要是以后能像李小文院士那样为国家的遥感事业做出贡献,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2018.12.20董惟琛在成电杰出学生答辩会上介绍他对李小文院士的仰慕之情.jpg

  2015年9月,董惟琛如愿被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录取,终于来到了李小文院士曾经奋斗和奉献过的地方,进入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学习。他很庆幸这个选择,觉得这一切巧合恰如其分,也让他暗暗下定决心:“越幸运,就越是要更加努力!”

开拓视野感恩“立人班”

  进入电子科大,身边牛人众多,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这让董惟琛感到不小的压力,也让他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大一时,他加入了校学生会秘书处,初步锻炼了自己的“新四会”能力,随后,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校立人班的一员。

  校立人班有40名同学,他们一起秉承着“优秀不仅是自己优秀,还要带动他人优秀”的理念,一起追求卓越、共同成长。在这个良好的平台上,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展自己的视野。

2016.3.12董惟琛在立人班开班仪式上发言.JPG

  大一暑假,董惟琛和立人班的同学们一起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学习近一个月。这次交流,对董惟琛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因为马里兰大学提供了深度参访联合国、世界银行、美国国会、国务院的机会,更是因为该校是遥感领域的世界一流名校。他说,“马里兰大学承担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许多遥感产品研发生产任务,这让我对遥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真切的感受。”

  大三暑假,董惟琛依然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学校,为“暑期学校-国际学堂”担任助教。他负责接待的是热红外遥感方面的顶级专家、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科学家Frank-Michael Göttsche。

  在《对地观测与卫星遥感》课程中,Göttsche从欧盟和欧洲空间局的起源讲起,介绍了欧洲开发卫星遥感产品的初衷,以及欧洲的卫星产品在城市热岛监测、气象预测、森林火灾防控、农作物估产等现代生活的实际应用。

  “Göttsche让我们与表面上遥不可及的专业知识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从心理上打消了对专业知识的畏惧感。”董惟琛说。短短一周时间,他的专业和能力也获得了Göttsche的高度认可。

高原科考升华“家国情”

  大三那年,董惟琛入选了学院首届优秀本科生进教研室计划,跟随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周纪老师开展定量遥感等方面的科研训练。

  这一年,董惟琛的学业成绩实现了从年级前20%到专业第一的逆袭。也正是这一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实验经验,作为学校的唯一本科生参与了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深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航空遥感技术监测环境恢复状况。

  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环境治理形势的严峻性。在“河西走廊”张掖市境内的生态整治点,他一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半是未被破坏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壮丽丹霞地貌,一半是被过度开采和破坏的残破山体,对比十分鲜明,让人心里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刺痛!”

  对科考团队来说,此次环境监测困难重重。甘肃气候干旱,劲风热沙令团队成员都感到不适。从早到晚的室外监测,让董惟琛的嘴唇开始干裂,一圈下来,原本的“白富美”变成了“黑炭头”。

  但他坚持了下来,细心观察每一个工作环节,如饥似渴地学习科考知识、积累实战经验。他说,“在成电学习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遥感科技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意义,它对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可能会超过传统行业。”

逐梦遥感甘坐“冷板凳”

  科考活动,让董惟琛愈加坚定要从事遥感方向研究的志向。他说:“遥感方面的研究,科研周期长、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我愿意去坚守、去坐这个‘冷板凳’!”

董惟琛在做实验wps图片.jpg

  2019年5月,他将再次前往祁连山地区开展野外实验。他说,上一次去祁连山地区是跟随科考队,自己在团队中主要是体验、观察和学习,并为团队做保障服务工作;这一次,他能够将自己在毕业设计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项目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去。

  经过大学几年的探索,董惟琛很看好无人机遥感的发展前景。他说,对于光学遥感探测来说,最棘手是处理云层遮挡问题。当云量很多的时候,遥感卫星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而无人机遥感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人机遥感不仅不会受到云层的影响,而且成本相较于载人飞机和卫星要低得多,空间分辨率更是远高于传统遥感手段,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无人机遥感的技术都会被大量应用到各类参数的测量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在临近毕业,有人劝他从事计算机等热门行业。但是,对董惟琛来说,他更愿意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加之遥感行业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他更愿意坚定自己的选择。现在,他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师从刘绍民教授继续深造,将进一步在遥感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面做出努力。

  展望未来,他对遥感领域充满信心。他说,随着5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小型化、智能化的遥感平台将更紧密地与人们社会生活相结合;更高精度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将给人们展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全球尺度的卫星遥感也会让人类更了解地球;在更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的支持下,人类预测地球环境的变迁将会变得更加精确;在深空探测方面的利用,遥感技术也可以让人类能更好地探索太空、利用太空。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