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爱国情 奋斗者】朱大勇:科研报国 大爱育才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大勇教授的成电足迹
文:成电拾光记者团 陈浩亮 祁德飞 指导老师 邓长江 图:成电拾光记者团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7-15 10342

  编者按: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述70年来特别是建校63年来,成电人胸怀祖国、实干创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追梦故事,展现成电人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励全体成电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人物名片:朱大勇,重庆人,生于1938年6月。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中国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光电工程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10多项国家和部委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光电工程领域成绩斐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7年,吴立人院长亲切看望足球队队员(右一为朱大勇)_wps图片.jpg

1957年,吴立人院长亲切看望足球队队员(右一为朱大勇)

  沿着秀苑东路沙河逆流而上往市政加油站的方向,只要一抬头,就可以望见一大片火红的三角梅在东院32栋靠河边的一个阳台上绽放,微风吹过,摇曳生姿。邻居调侃“找朱大勇家不难,看哪里有三角梅就行了”。

  第一眼看到“朱大勇”这个名字,我不禁想起了东坡居士《留侯论》里的“天下有大勇者”,名字里浓浓的书香气可谓是与“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行人走到楼下,朱大勇教授亲自下楼来接,担心我们找不到。其矫健的步伐和精干的神情让我们暗暗心惊,这还是一位八旬老者吗?寒暄之中才得知他年轻时是一名运动健将——校足球队的队长,至今还保持着每周游泳一千米的习惯。

  朱大勇教授家里端庄典雅、花香袭人:窗边是一大片三角梅、白绣球和各色不知名的小花,楼下的树木触手可及,绿叶就自在地伸展在窗边,间或窗外鸟声婉转。推窗就看见沙河缓缓流过,显得十分惬意。他的夫人热情地给我们倒茶倒咖啡,在这样一个诗意一般的午后,他带我们一起走进了他昔日的成电时光。

埋下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

  朱大勇出生于1938年的重庆,正是重庆大轰炸开始的一年!而他家在重庆市区,是日寇轰炸的重灾区。为躲避战乱,他们一家人搬到了重庆乡下。他回忆道:“我记得我的妈妈抱着我,头顶上有一批批日本飞机呼啸而过。”他父亲是一名医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行事不拘小节,经常给一些穷苦人义诊,这些事给朱大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从中受教颇深,这种影响在他后来培养学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950年,朱大勇进入重庆清华中学就读,这是解放前一所由董必武直接指示开办的“共产党领导的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此时重庆已经解放,局势相对稳定了许多,朱大勇在这所离家13公里的中学里第一次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学校规定每三周回一次家。这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段时期他独立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

  初中毕业后,1953年朱大勇考进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可以说清华中学、南开中学这两所名校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学习搞得好,运动天赋也开始展现,初中就喜爱足球,在附近的花溪小河里一游就是两三个小时,高中百米成绩也相当优秀,这期间他养成了坚持运动的终身习惯。这个习惯造就了他至今健康的身体。采访中朱大勇不止一次说到“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

  朱大勇的童年是浸泡在战火中的。这直接使得朱大勇对国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清华中学、南开中学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这颗“国防心”提供了成长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来到南开中学“半只脚踏进大学”之后,朱大勇的心里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日军那漫天的轰炸机的情景不断在他脑海里闪现,他意识到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军事,于是一颗强国强军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埋下了。

  1956年,尚在初建之中的成电即开始进行内部招生,“秘密通知”、“秘密报考”,朱大勇一下子就迷上了成电的国防背景,果断报考了成电,顺利进入了电真空器件系学习。在大学里,他把自己踢足球的爱好进一步培养起来,任校队队长,是当年绿茵场上的一把好手。1957年有一次在和广东青年队比赛期间,吴立人院长到场观看比赛,中场休息时与任队长的朱大勇交谈,询问比赛情况并鼓励他们打好比赛,老人对吴立人院长关心学生体育运动至今还记忆犹新。

部分获奖证书照_wps图片.jpg

激光研究圆强国之梦

  1956年,作为成电第一届学生的朱大勇第一次接触到了真空器件的相关知识。四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与成电众多的学生一起投入到各种劳动之中。那时,学生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一代大学生,将自己的青春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朱老沉痛地回忆道:1958年8月20日清晨,成都大雨连绵已有数日,猛追湾里大水冲下来的原木堵住了桥眼,成电的学生响应号召抢救二号桥,朱大勇水性好,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抗洪抢险工作,然而在抗洪过程中张仁理同学却不幸被水冲走牺牲了! 一想到这事儿,朱老心里就隐隐作痛。

  1960年2月份,朱大勇毕业留校。他立即投入到风风火火的学校初期建设之中,进入501教研室进行电子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朱大勇一个学真空器件的是如何接触到激光这个领域的呢?事情还得从1972年说起。在这之前,朱大勇埋头于电子管的研究,然而此时晶体管已经发明,并且随着研究的进展大有取代电子管之势。当年成电三系研制出了基于半导体晶体管的收音机,不但性能良好,而且体积小巧,与电子管巨大的外形相比有天然的集成优势。这让501教研室的老师们如醍醐灌顶,五系和501教研室老师讨论一致决定,改电子管教研室为激光教研室,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朱大勇赶忙调整了自己的学术方向,他已经意识到再继续钻在电子管上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距离世界上第一台氦氖激光器诞生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之久,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却进展缓慢,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1973年,朱大勇赴北京物理研究所、长春物理研究所交流参观,得到了时任长春物理研究所气体激光研究室主任、后来的“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的指教,正式开始了气体激光器的研究,结果朱大勇仅用半年时间,一台单模 激光器便研制成功。这项成果很快落地实现成果转化:朱大勇联系了南京七七二厂的校友,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来校学习,生产了一批单模激光器,被“抢购”一空。这极大地鼓舞了朱大勇继续在这个领域走下去的信心,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之后的朱大勇在学术领域扶摇直上,硕果频出。

  1983年,朱大勇基于自己研制的激光器,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1983年到1989年,朱大勇用6年时间完成了一个重要项目“10.6m双光路斯塔克盒稳频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朱大勇赴美国参加国际光学工程会议(SPIE),大会有200名左右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朱大勇在“激光雷达”和“自由空间光通信”两个会场报告了两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在讲到利用NH3光学双稳器件对同位素 激光器通信研究中,他还创新的提出了用斯塔克效应光学双稳性对红外光放大,再进行电放大,从而使得噪声更小的方法。演讲完毕,他从讲台走向自己座位,掌声如浪涛般经久不息,本次会议主席鼓着掌对着话筒激动的说到:“中国学者做了很好的工作。”此时正值苏联解体,并且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新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国家在国防领域的实力,而激光技术在雷达、通信、测绘等领域应用迅速发展,因此受到学者的热烈关注与讨论,也是我国在激光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创新方面做出的重要成果。

  1993年为成都钢管厂研制了一套无缝钢管精密测长系统,取代了需要25万美元进口的国外设备。谈起这段经历老人印象特别深刻:“钢管厂白天要进行正常的作业,我们的研制测试工作只能等到晚上工人们下班之后才能进行,往往工作到半夜才回家,翻铁门已是习以为常事情了。”这些生动的细节也逗得我们捧腹,同时也为老人的敬业精神钦佩不已。

  1994年朱大勇研究成功国内首台同位素 激光器,国防科工委专家进行了鉴定验收。

  在成电工作的几十年里,朱大勇先后主持了十余项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这些奖项是对他在科研领域的贡献的直接肯定,也圆了朱大勇儿时的“国防梦”。在荣誉面前朱大勇总是谦逊地说:“真的非常感谢一起工作过的老师和同学,很多工作是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 

  当年在田埂上妈妈的怀抱里仰望着日寇飞机的那个小男孩,如今终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天下有大勇者,其志甚远,人如其名矣!

朱大勇夫妇与学生邵珠法等合影_wps图片.jpg

朱大勇夫妇与学生邵珠法等合影

大爱育栋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衡量一所大学的实力和水平,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大学之大实乃大师之大也。多年来,朱大勇不仅在科研学术上孜孜以求,更是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他教授了六门课,包含激光物理、电子学等广泛内容,采访过程中,朱老拿出的一本“破烂不堪”的书,泛着轻微的黄色,看起来年代久远,那是经过无数次讲课使用的《激光原理》,至今仍舍不得丢。作为教研室的主任,他不仅获得过教学一等奖,评选为先进个人,还发表了《如何上好一门课》等多篇教学论文,科研教学表现优异的朱大勇在1992年荣获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他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精挑细选一些课题来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他教过的学生在中国的优秀公司不乏他们的身影。从中国优秀的大学考到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比如清华大学。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邵珠法同学来自山东沂蒙山区,从一个普通的师范学校高分考到电子科大,与其他同学相比动手能力差些,于是,朱大勇对他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邵珠法毕业后在华为工作13年,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如今因为身体的原因主动离开华为,与妻子、女儿定居瑞典生活在一起。

  朱大勇提到邵珠法读书期间发生的一件趣事:有一天晚上,学校管理寝室的老师打电话给朱大勇说:“你的学生闹矛盾打起来了,你来处理一下。”起因是同寝室的清华来的学生每天晚上使用电脑12点不睡觉,而农村出来的邵珠法习惯10点上床睡觉,朱大勇耐心地给清华同学做工作,希望照顾邵珠法的作息时间、尊重每个人的作息规律。

  据朱大勇的妻子冯环玉讲述,当年那些孩子晚上在5系楼的平台上做实验,风吹的特别大,而且非常的危险。冯环玉老师也是69级通信专业的学生。回忆起几十年前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依然能感受到冯环玉对这些孩子流露出的担心、喜爱。而同学们也尊称她为冯师母。作为教育者,朱大勇夫妇像一位父母亲一样不仅在学习上,更从生活,饮食等全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殷殷期望鹏万里,点点进取视如金。朱大勇听说一同前去采访的同学准备考研,马上给学生指点迷津,他说科研有几点要注意:首先选题必须是当前最为先进的领域,做出实验的成果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影响力;其次就是要有毅力,一旦确定方向,不要害怕会失败,每天哪怕进步一点,能从中得到经验,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快乐,就能成功。他对成电学子非常期许,他对我们说,几代成电人的努力让电子科大成为中国名校,而你们则是创造学校未来的成电学子,电子科大不仅要成为中国的最好的知识殿堂,将来也会是世界最好的知识传播者。

  朱大勇退休后从1987年担任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后分别担任教学顾问、教学督导至今三十二年,仍然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工作,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另外,他还加入了“成电故事”讲师团,和一群“老兄弟”们致力于讲好成电故事、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提供了成长的精神动力。

  告别他家,我们忍不住又一次回望那窗台边那一片火红火红的三角梅,她开得鲜艳、纯粹、热情,仿佛在尽情地述说着朱老在成电的青春岁月,述说着那些光影的故事,交织出激昂而充满奋进的旋律,在我们脑海中久久回响。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