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爱国情 奋斗者】王志明:顶天立地做真科研
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图: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来源: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时间:2019-08-25 9517

  编者按: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述70年来特别是建校63年来,成电人胸怀祖国、实干创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追梦故事,展现成电人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励全体成电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近日,四川科教频道《四川教育新闻》栏目对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院长王志明教授做了专题报道,介绍王志明院长“将国际学术资源引进来,帮助中国科研工作者走出去,在成都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学术特区,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科研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愿景,以及“搞顶天立地的科研,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做我们中国的国计民生需求的前沿技术”的爱国情怀。

  王志明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纳米光子学、光电原型器件设计与制备研究,是国际上这一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998年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王志明来到德国柏林保罗-德鲁得固态电子研究所做博士后,之后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工作了11年。回国后加入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出任首任执行院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学术影响力”是学校赋予研究院的使命,研究院该如何发展?王志明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模式。

  “走出去”,鼓励科研人员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校内外、国内外知名团队签约,集合多个平台优势资源,加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流合作。

  “引进来”,利用自己国外十余年科研工作所搭建的人脉,王志明为研究院引入了丰富的国际学术资源,借助逐渐扩大的国际学术朋友圈,师生们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极大拓宽了科研视野。

  这样的发展模式很快便收到了效果,2015年,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利用国际合作取得了前沿科学的重大进展,为解决当时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吸收较弱的巨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整合国际顶尖团队的研究优势,2017年9月,王志明团队和美国休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普渡大学的顶尖科研团队共同在《科学》(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文章,这次的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新型微流体系统的开发,更为我国微流体技术研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而在此之前,微流体系统曾经一直是英国和美国引领着的前沿研究。

  随着电子科大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高端学术刊物上,这所国内知名的工科院校在世界上的学术声誉也在逐步扩大。在开放的办学模式下,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还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让各种肤色的国际学者、学生们在实验室里交流研究,高端学术成果不断产出,这一地处西南的国际化开放式学术特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在王志明看来,做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前沿研究,必须面向世界。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进行国际化创新的团队。他一直告诫学生,做科研,眼界应高,眼光应远,一定要有跟世界比肩的决心,努力朝世界一流进发。多年来,他把众多学生送到发达国家深造,而学生们也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学成之后,选择了回到祖国。王志明团队的青年教师巫江,当年就是他在美国的学生,也选择回国开展科研工作。

  如今,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其在国际学术交流的主场地位,成为了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高水平学术成果发源地,推动着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科研发展。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