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了下一个六百年
文:高千雯 郑涵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9-12 6023

  “人们在生活中想起的博物馆,走进其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去的博物馆,回去以后还要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故宫学院院长说,“我们会坚持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练强大的文化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今天才能骄傲地说,我们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六百年。”

  9月6日上午,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以“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为主题,在沙河校区一教二楼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成电讲坛”2019-2020学年开学第一讲。这也是单霁翔第二次做客“成电讲坛”。讲座的举办旨在进一步丰富沙河校区的文化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ac4ffcca4edde559a28d13471185bbe8.jpg

保护文化遗产惠泽千秋万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如何保护好、传承好灿烂辉煌的文化,尤为重要。因为历史遗迹和文物遗存是见证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实证依据。

  单霁翔指出,过去我们的文物保护一直都停留在较为浅显、狭窄的层面。自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成功申请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极大地扩展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比如,过去我们保护泰山,保护的是摩崖石刻,但是,当它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国际社会专家认为泰山的摩崖石刻和整个泰山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建议把整个泰山列入文化自然遗产。

  单霁翔指出,过去我们的文物保护往往是对静态的文物保护比较多,例如,古遗址、古墓葬,它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今天是被研究和观赏的对象。但是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那些人们生活其中、生产其间的空间,于是,我们将江南水乡、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都大量地列入了保护范围。

  文物保护从过去的一座桥、一座塔、一个古建筑群,扩大到现在的历史街区、历史城镇、历史城市。更重要的是,我们除了保护历史,也开始注重保护近现代的、有标志性、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比如大庆的第一口油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核武器研发基地等,都应当列入保护范围。

  他说,“当保护的范围从文物保护扩展到文化遗产之后,保护事业就不仅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事情了,而是一项涉及国家和民族千秋万代、千家万户的大事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理念,一个是世代传承,一个是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时代传承才是我们保护遗产的真正目的。

图片1.png

故宫管理创新体现以人为本

  文化保护理念的变化,又激发了文化管理的革命。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服务创新为例,他指出,以前观众进入故宫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买票、安检、存包等一系列手续,耗费大量时间。“现在,即便是在参观高峰期,人们也只需要8-10分钟就可以走进故宫博物院。”他说,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创新。

  2012年,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游客的身份体验故宫的管理和服务,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文物藏品。但因为管理服务没有跟上,致使参观体验不佳,文物与公众之间不能亲密接触。

  为此,他们首先从故宫门前广场开始整改,拆除了与故宫文化没有关系的商业化展馆和小商铺,恢复了紫禁城应有的庄重与威严。同时,增加售票窗口,保证游客3分钟可以买到票,缓解排队购票的问题。以前正门只开两侧的门洞,而将中间门洞作为外交礼遇留给国外贵宾,现在则敞开正门,让普通游客也可以从中间的门洞走进紫荆城,提升了参观体验,缓解了入口处的压力。简单的措施,使故宫门前广场的环境大为改变。

  外面改变了,里面的问题摆上了改革的清单。过去游客若第一次来故宫,极有可能找不到方向,因此,他们增设了512块标示牌,还增设了电子标示牌,提升电子讲解器的功能,同时做到了WiFi全覆盖,保证观众可以顺利地游览。游览累了想要休息怎么办?精心研制的长条凳可供一万多人使用,金色把手、红色凳子正好与故宫红墙黄瓦的环境完美融合。过去的大殿内一片漆黑,游客即使挤在门口也很难看清室内景象,现在则安装了冷光源LED灯,把各个木质建筑大殿照得亮亮堂堂,游客可以清楚看到室内的景象。 

  从2014年到2016年,故宫还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环境大整治。室外拆除了临时建筑,将与故宫环境格格不入的柏油路改为传统石材铺成的地面,拆除了围住绿地的铁栏杆,将路灯改为更具观赏的宫灯,将高高低低的下水道盖子都做平,清除了房屋上的杂草,还原了金黄的琉璃瓦片……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让故宫重新恢复了“蓝天,绿地,红墙,黄瓦”的历史面貌,也让游客更加便捷地体验到了故宫的风采。

图片4.png

引入高科技为文物做“护理保健”

  过去的故宫在修复文物时,长期以来都是用传统工艺、传统技术、传统材料,每一个文物都需要文物修复专家一瓦一片地修上好几年。这种精细的工匠态度,是故宫一直坚持和传承的。现在,故宫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藏品的历史信息,在不改变它们原状的前提下,引入了先进科技为文物做体检诊断,再用传统的工艺进行修复。

  于是,人类第一个文物检测医院——“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了。361米长的“医院”,汇聚了200名文物“医生”,配备了3D打印设备、文物CT机等专业设备。“医院”建立之初,世界文物修复委员会就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故宫博物院,四年来已经培养了32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人员。

  进入故宫文物医院的文物,都要建立病历和档案,包括出土时间、地点等信息,再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研究分析。一份文物检测报告出来以后送到文物专家手里,才可以对文物进行修复。

  有了精密的设备和专业的诊断流程,故宫文物修复的水平也是如虎添翼,从前修不了的现在都能修了,很多画作碎成上千片,有些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现在用专业设备检测、修复、拼接之后,都成功地修复了。

  以唐卡为例,单霁翔说,古代制作唐卡时的材料、染料、工艺极其复杂,如果不能把所有的结构层次了解清楚,便很容易把唐卡修复坏。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两千多块唐卡,从来也没人可以修复。但是现在,在专业设备的帮助下,我们才知道,有些唐卡需要32种材料,串连并联了682颗小珍珠,放大100倍后每一根丝、每一根线的纹理清晰可见。

  修复文物不再是文物学家自己的事情了。影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火,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文物修复这样的工作,更多的年轻人为影片点赞,每年来故宫参观的年轻人迅速增长。今年故宫招收88名员工,竟然有四万多人报名,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但是,单霁翔也表示:“修文物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文物要上100多道漆,修个几年时间,所以年轻人要有思想准备。”不仅如此,这份工作的背后更是一份责任和热爱,甚至是对文物对古人的敬仰。他说:“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是蓬头垢面的,只有当它们得到了保护和展示,它们才会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图片5.png

把故宫做成“老百姓的博物馆”

  过去观众进入故宫都会往前走,去看三大殿,但是忽然间有一天,很多观众进入故宫都往西边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一个新的网络名词“故宫跑”由此而生。单霁翔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家都要去武英殿看“石渠宝笈特展”。于是第二天故宫就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故宫运动会”,整个活动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观看“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排队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单霁翔怕观众口渴,准备了2500多个杯子,为每一位等待的观众递上热茶。又怕观众饿了,拿出储备的800多盒泡面免费送给观众。为了履行让每个观众都看到展览的诺言,直到第二天早上4点钟,故宫才送走最后一名游客。工作人员只休息了几个小时,就投入到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仅仅是一次“故宫跑”,让单霁翔发现了社会对文化的强烈需求。于是,他下定决心加大故宫的开放力度。过去故宫只开放了30%的区域,到了2014年,就开放了52%的区域,到了2016年开放到了76%的区域,到现在开放区域已达80%。

  看似简单的开放,背后却是文物保护的巨大责任。因为开放的区域和文物越多,保护的难度就越大。但是,单霁翔认为,“不安全”是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不能成为不开放的借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亿万人民群众都享有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文物才会更安全。

  近年来,故宫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做宣传,网站访问量达8.91亿次,高居中国文化机构第一。故宫也开始对外文网站进行优化,让世界各国的人都能通过网站了解故宫的文化;定期举办网上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展览;率先把全部藏品公布,人们可以查阅到故宫1862690件文物藏品的全部信息……

  不止如此,故宫社区、故宫数字博物馆、数字地毯、数字书法、数字绘画、数字藏卷等,与时俱进,从资源数据化走向了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了网路智能化。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高清艺术展演,让141万观众观看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单霁翔表示:“当年轻人在博物馆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他们一定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这是最值得的。”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