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奉献之美】陈远富教授:不忘雪域报国初心,牢记教育援藏使命
文:文译、赵子鉴、魏文静 图:陈远富 来源:电子学院 时间:2020-01-21 8108

  2019年6月初,电子科技大学接到中组部、教育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需求通知,电子学院陈远富教授自愿申请到西藏大学工作。

01.jpg

  为何选择援藏?他这样回答:“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觉得理所当然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援藏号召;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我觉得到西藏教育援藏,正好能践行自己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正好可以踏踏实实地为西藏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自己微薄的贡献。”

 02.png

陈远富从北京飞往拉萨

不忘初心,毅然援藏

  在青藏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工作生活中,会长期面临高寒干燥、严重缺氧的考验,甚至因严重高原反应面临牺牲生命的考验。然而,陈远富在老一辈西藏建设者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下,扎根于此,甘之如饴。

  在当年更加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老一辈西藏建设者展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以及川藏和青藏公路建设者们展现出的“两路精神”,以及“领导干部楷模”、“民族团结典范”孔繁森展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西藏,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孔繁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援藏人,包括陈远富。

  面对西藏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陈远富认为,援藏干部人才应该首先要学习和弘扬援藏前辈们在西藏的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西藏自治区特殊区情、民情和风俗,更要高度重视反分裂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作为援藏学术带头人,陈远富时刻不忘雪域报国的初心、牢记教育援藏的使命,始终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融于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努力为西藏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人才。

排除万难,砥砺前行

  援藏之路,困难重重,援藏干部们到达西藏后,首先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初到西藏,陈远富经历了“身体”适应期——西藏高原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60%,陈远富因缺氧全身乏力、脑袋发晕。

  在经历了“身体”适应期之后还要经历“心理”适应期。他说:“我们刚到西藏的三周内,就接连听到2019年援藏干部人才中先后有2位战友因不适应严重的高原反应而牺牲的噩耗,这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他还要经历“情感孤寂”适应期。对于援藏干部人才而言,突然远离家人、朋友和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陌生的、严重缺氧的高原环境,大家的内心情感比较孤寂的。 

03.jpg

陈远富来到美丽的西藏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尼玛次仁、校长纪建洲、副书记娄源冰、副校长(援藏领队)孟芳兵、组织(人事)部部长肖铖、校办及受援办主任李智元、理学院党委书记赵鹏程、院长普顿等领导,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办主任许之、电子学院党委书记李雪梅、电子学院院长樊勇、副院长(团队领导)张万里等领导,多次对陈远富在西藏大学的生活、工作进行关怀和慰问,陈远富内心感到非常温暖。

  陈远富的家人、学生们和朋友们这段时间也给予了很多关心、鼓励和支持,让他倍感温馨。在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工作环境逐渐熟悉,陈远富的身体和心理都逐渐适应了西藏高原,克服了援藏的第一道难关。

  科研条件也存在诸多困难。陈远富是作为学术带头人前往西藏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初到西藏大学,他对西藏大学理学院特别是物理系的科研条件、科研设备进行了详细地调研。西藏大学的物理系除了教育部宇宙射线实验室的科研设备、科研条件比较先进以外,在其它研究方向,包括陈远富熟悉的凝聚态材料、物理和化学等相关研究方向,目前尚缺少相关科研平台与仪器设备。

  于是,陈远富与一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老师组建了“高原特色材料研究小组”。经过几次讨论,他和研究小组成员们都认为很有必要尽快在物理系搭建一个具有高原特色的材料制备、研发和产业化科研平台。

  陈远富与小组成员们将这个想法分别向理学院赵鹏程书记、普顿院长及物理系雷文华主任汇报。几位领导都大力支持他们的想法,并建议他们尽快向学校申报科研平台建设经费。在几位领导的支持下,陈远富作为项目负责人向西藏大学申报了“高原特色凝聚态材料及应用实验室平台建设”项目;“高原特色材料研究小组”的几位老师还一起向学校申报了“高原特色凝聚态物理学科和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此外,陈远富与援藏战友们鉴于自身对西藏高原严重缺氧的深切体验,还向西藏大学申报了“高原弥散供氧和湿度调控研究院平台建设”项目。目前,这三个项目都已顺利入选西藏大学2020-2022年科研项目库。这些平台或团队建好之后,将对高原特色材料及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支撑。

04.jpg

陈远富(左三)参加西藏大学理学院教师节表彰大会

  陈远富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和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来到西藏大学后,他给本科生、研究生做了4次学科前沿讲座,重点介绍最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的重大原创性思想和创造性思维。

  他还与西藏大学理学院吴琪、王世峰等几位老师一起创办了“理学院师生学术沙龙”,组织理学院一些凝聚态物理、化学和材料方向的年轻老师、博士生、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每周四下午定期在珠峰研究院2楼会议室开展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讨论。

  他希望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学术报告水平等进行培养,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能得到显著提升。

05.jpg

陈远富给西藏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做学术前沿讲座

  潜心探索,做真科研

  在很多人眼里,科研是个苦活累活,而在陈远富的眼里,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热爱的科研工作,科学研究就会变得富有乐趣,甚至让人激情澎湃。他本人便是从事着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新型纳米电子材料和器件应用方向。他说:“我觉得科学研究,特别是新材料、新器件的研究很有意思,甚至说很奇妙,特别是当发表原创性论文或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时,就非常有成就感”。

  陈远富有过多段求学和研究经历。对他而言,这些丰富而充实的经历不仅引领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更是给予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四川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求学时,他先后师从涂铭旌院士和沈保根院士,两位导师的为人为学,让他受益终身。

  陈远富将这些精神渗透进了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中,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人,不断地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

  对于当代的青年学生,他希望青年学生一是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早上人的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学习和科研效率更高,日积月累会有显著的效果。二是要养成并行、高效的学习和科研习惯,三是要养成勤奋刻苦、统筹安排时间的习惯。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石,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是成功的关键。

  他认为,对于青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对从事科学研究发的青年学生至关重要,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无一例外都凝结着获奖者的重大原始创新思维。此外,青年学生还特别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非常好:“科学研究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就可以等来的,而是靠善于独立思考获得的,而科学上的任何发现也都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大学生在科研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物质、精神上的诱惑,对有志于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有热情和激情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做科研保持一颗本心,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敢将冷板凳坐热的心态,要将自己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甚至是冷门领域),同时要有创新的思路,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希望参与科研的本科生,陈远富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最好选择自己非常感兴趣、很有激情的科研领域和方向;第二,要有自信心,科学研究工作与平时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能因为自己平时成绩不太好就觉得自己干科研不行;第三,可以有意识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第四,兴趣爱好可能是短暂的,但科学研究好比马拉松比赛,只有有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并对青年担当尽责、成长成才提出了六点期望和要求。

  当问及对电子学院青年学生有何期望时,陈远富说,青年学生首先应该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六点期望和要求,切实承担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6.jpg

陈远富(左一)与孟芳兵副校长(中)等援藏干部人才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青年学子应深刻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人物简介:

  陈远富,男,1972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开江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中组部、教育部第9批援藏(西藏大学)学术带头人。近几年主要从事石墨烯等二维半导体新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微电子、光电子和传感器件研究,以及低成本、高性能纳米新材料及其新能源器件应用。主持或参与了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近20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近几年在材料、物理、化学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7篇,被同行引用超过500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



编辑:杨棋凌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