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发“精准思政”教学科研团队研究成果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19-12-29 5841

  编者按:2019年12月11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第9版以《把准时代脉搏,发思想政治教育之力》为题,整版刊登了我校“精准思政”教学科研团队的五篇文章,分别从总论、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精准评价五个方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思政”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jpg

把准时代脉搏,发思想政治教育之力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次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强调要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如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解疑释惑走进学生内心、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电子科技大学“精准思政”教学科研团队近些年不断探索和总结,近期精心组织了五篇文章,分别从总论、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精准评价五个方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思政”问题,供学界同仁探讨和思考。

精准思维促改革 守正创新赋新能

曹银忠  董兴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其感召力和吸引力。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如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解疑释惑走进学生内心、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强调要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要求在工作中不仅要从大处着眼,还要从小处入手。这就为我们运用精准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精准思政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并持续为社会发展赋新能。

  在守正中创新。守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思维、主题、目标、内容、载体、方法等维度不断创新发展,日渐走出了固定化、条目化、抽象化、教条化的僵局。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趋势。“精准思维”为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手段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泛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非验证性等难题,提供了理论探索和践行空间。精准思政中的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精准评价等一系列举措,将助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效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进一步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在创新中守正。创新,就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以精准思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转化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不断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有精准思维,运用好信息化手段,使其在识别、供给、施教和评价等层面能知远察微、精准着力、细致施为,并以此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我们要通过精准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现实相交融,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构筑起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快车道”,润物无声地给其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使其不断增强爱国情、弘扬强国志、践行报国行,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必须把它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探索和推进精准思政建设,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发展,正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也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践行路径。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讲师)


精准识别:立树人之本,把育人之脉

刘强  王丽鸽

  大数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既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大数据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数据可视化呈现、可量化测量、可传递记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信、微博、可穿戴设备下的数据信息,皆可被采集并识别,“精准画像”后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思政成为现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配置效率与精准力度,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的优化,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做好“精准思政”的前提条件。

  溯精准识别之因。由于大数据环境主体多元、内容形态多样、媒介场域多变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状况更加复杂,在教育发展全球化、学习平台网络化、课程资源共享化的特殊境遇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一揽子破解大数据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技术性、复杂性、伦理性现实困境与诉求的理论验证、定性分析、差异化教育问题。第一,数字化的精准识别能及时找准学生“人生扣子”的具体位置,有利于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价值维度;第二,网络化的精准识别能全局查找学生“人生扣子”的排列顺序,有利于形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平台;第三,智能化的精准识别能高效核对学生“人生扣子”的匹配程度,有利于优化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路径模式。精准识别有助于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有助于在理论上真正赢得学生、武装学生。

  辨精准识别之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随着学习分析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拓展,依托信息化资源的快速迭代、空前丰富、强大引擎采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知、情、意、行”图谱,精准识别,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知悉学生。其一,知其教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从教学体系转向价值体系,挖掘教材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使大学生所学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其二,展其情怀。教学数据的多样化采集与多元化分析,更能精准识别全维度的“学生画像”,个性化服务学生审美、创造和价值观塑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愉悦和陶冶等功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学生学会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其三,练其意识。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和价值取向,才能精准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才能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使其体认文化精髓,并转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才能形成指向实践行为的文化意识。其四,正其行为。《礼记》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由知入情、以情达意、诚意至行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

  定精准识别之法。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以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移动互联为支撑的大数据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颠覆性影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精准对标教育方针和育人任务,才能正视教育形势;只有科学厘定育人方法,才能切实发挥精准思政的育人优势,旗帜鲜明地开展育人实践。首先,精准调研。精准识别的重要环节就是开展科学、合理的调研活动,坚持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力求长期化和长效化,以分析把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态势,立足现状是精心引导和栽培学生的必要前提。其次,精准成像。积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学业发展、社会实践、生活规律等模块数据,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旨在动态化、全景化地呈现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趋势。最后,精准解析。依托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比图、趋势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困惑点、兴趣点、需求点,生动、深入、具体地回应学生和引导学生。大数据、新媒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形态,传统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已经难以顺应新时代信息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讲师)


精准供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硬核”

丁科  唐登蕓

  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样态,需要切实抓住提质增效的“硬核”问题,在“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之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嬗变之景。精准供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网络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精准要求系统分析思想舆论网络传播的演变特征,把握网络社会生态进一步呈现的“平权化”,网络意识形态纷纭复杂的逻辑主线,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从而明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目标指向。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精准供给就是要聚焦理论掌握群众的彻底性、针对性和说服力,推动“精准思政”这一系统工程做好做实。

  因此,一方面要以精准供给引领社会的网络化发展。当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更加凸显了具有引领力的网络文化内容的时代价值。精准供给重在以舆情分析为前提,围绕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和社会价值误区,进行集中回应和“定点爆破”。另一方面要以社会网络化进程反馈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以最为契合的新媒体新技术形式承载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场域等环节的改革创新,确保精准供给与信息技术革新协同变轨。

  切实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实践基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十余载的历程构成了精准思政的基础。精准供给需要沿着理念、思维、队伍、方法、载体等方面的发展脉络,筑牢自身建设的根基,通过调节人们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与思想文化内容供给单一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提供更加灵活、深刻、丰富的信息内容,从而满足人们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精准供给就是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其一,理论创新要有深度。精准供给是思想的教育,必须聚焦社会思想的兴趣,以“有理有据”的内容,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讲准、讲深、讲透。其二,话语创新要有力度。精准供给要以“有滋有味”的内容,将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民族语言、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言之成理的学术话语融通起来,适宜地提供。其三,载体创新要有温度。精准供给是内容与形式的深层统一,以网络新媒体为例,需要做好动态更新实时、信息准确及时、咨询快速响应、服务贴心到位等多方面细节,让精准供给“有情有义”。

  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精准供给要持续将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在存量转化为自身内容创新的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供给上持续发力提供了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结构、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酝酿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范式,建立精准供给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发展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平实易懂、入脑入心为根本指导。供给内容要以恰当的媒介以尽量优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精彩内容的提供和传播过程中避免同质化、低端化和脱离实际等现象。其次,专业化的数据和信息挖掘、采集、分析、整合、存储、运用的共建共享机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个性化节奏、完善精准化供给的必要前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数据素养、能力和思维模式的持续提升机制,是思政精准供给的主体准备和实践基础,直接决定着精准供给能否推动文化精品在网络空间完成创造性转化。

  总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抓住精准供给这一提质增效的“硬核”问题,精准发力,确保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讲师)


精准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里

叶本乾  封莎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完成对学生的精准识别后,我们明确了学生发展“要什么”,而精准供给则帮助我们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给什么”。接下来,就需要聚焦施教层面,着重解决“怎么给”的问题。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协同作用,达成通感效应,让思想政治教育看起来有食欲、闻起来有兴趣、品起来有滋味、回味起来意无穷。因此,就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大一统”“一般齐”,不能千篇一律,教育主体要精心定制目标,精确聚焦问题,精准瞄准需要,打造定制化、菜单化、多样化、融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盛宴。

  目标定制化。全面把握供需关系,为施教提供定制化目标体系,定点到位、精准发力。首先,坚持把握“大方向”原则。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成长需求是现实的、具体的,但绝不是孤立的、任意的。定制化目标不是一味满足学生端,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学科专业建设、学生需求的“小特点”统筹协调,处理好“大”与“小”、“粗”与“细”之间的关系。其次,坚持协同各方形成合力。调动学校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依托自身工作职能的“本”,深度挖掘思今,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新”,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提供分众化服务,营造定制化服务氛围。最后,坚持结果导向并落实到位。在学校顶层设计的观照下,结合学生思想困惑、成长烦恼、成才需求状况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立体观照,逐级建构方向一致、重心不同的目标培养体系,精心划分、精致设置。

  内容菜单化。“精准思政”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就要注重内容供给的丰富与具体,做到分门别类、营养均衡、新鲜有滋味。一是设置菜单分类,划分“营养”功能。教育者依据不同教育内容所具备的不同“营养”进行分类,实行专题化,既有透彻的学理分析,又有鲜活的案例诠释;既有思想的“共鸣点”,又有情感的“触发点”。二是优化菜单布局,构建友好界面。内容菜单的布局决定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体验。因此,教育内容菜单设置一定要简明合理、营养均衡,兼顾功能与情感的双重能效。同时,建立逐层递进的“下拉菜单”,让教师在系统化的菜单中可以找到教育依据,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多元的内容供给。三是切换菜单主题,更新内容动态。教育内容具有发展性与时代性,菜单主题在保持各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还要定期进行动态管理,更新内容,既要保持真理的“甜”,又不惧奋斗的“苦”,铭记筚路蓝缕的“酸”,坚守认真的“辣”,增添时事动态的“鲜”。

  形式多样化。推进“思政教育+互联网”向纵深发展,从“指尖”直抵“心间”,拓展网上网下育人合力新形式。其一,创健数字化教育维度。虚拟研修社区、在线教育、游戏化学习等教育形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机,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潜隐化、生活化的方式为教育突破口,有利于润物无声,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包装新、工艺精。其二,构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智慧教室,重构教学环境,将学生互动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情况记录云端。开发“思政智库”系统、打造“微教”平台,为教师精准施教提供实时数据,实现课堂全员的即时互动。其三,打造感知体验链。建立集网上网下、传统现代以及现实虚拟为一体的感知体系,通过现实场景的真性情以及虚拟仿真的真体验,增强理论认知的“共振频”,扩大实践体验的“自觉度”。

  队伍融通化。以“六个要”为根本依据,取长补短强起来,为“精准思政”提供人才保障。首先,构建大思政互通平台,拓宽教育思维的广度。联合教学、管理与辅导员队伍等部门,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体,让教师交流活起来,打开思路,形成合作思维、融合思维、跨界思维。其次,建立“手拉手”集体学习制度,增强理论基础的厚度。以现场备课与网络备课为主要形式,构建跨区域、跨校、跨部门、跨专业的联合备课制度,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备课服务,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最后,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专项制度,提升思政工作能力的力度与温度。整合社会与学校的优质资源,建立一系列教研学实践基地,让思政工作者在实践研修中,深化思想、提高认识。将真心、真情、真意赋予复杂多层的精准施教工作中,切实把准学生思想之脉,关怀学生成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情与温度。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精准评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倍增器”

王红云  李怀杰

  在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沉淀下各类海量数据。如何挖掘和分析海量大数据,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和需求,并作出科学评价,成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成效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是基于网络在线教育和管理所繁衍的海量数据,构建的动态评价指标系统,包括对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和教育环境四要素的评价,是对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的把脉与成效反馈。旨在建立预测模型、科学预判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及时纠正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偏离与教育过程的失序,使其方向和活动过程始终围绕教育目标运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定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教育的起点。为此,需要重点把握四个着力点:一是变革评价方式。大数据具有鲜明的异构、多模、多源的特征,要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沉淀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汇集、清洗、筛选、追踪和反馈,建立精准评价的运行机制。二是协同评价依据。以评价对象之间的数据关联性为切入点,依托大数据建构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设置不同因素、不同级别的权重体系,运用IPLES系统、CIPP评估模型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情感、态度进行多维智能评价,使评价依据更加多元全面。三是贯通评价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不仅要聚焦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即时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必须选择合理的参数,采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行为数据,建构教育过程集成评价体系、人工智能监督体系,开展教学分析与过程评价。四是延展评价结果。运用大数据遗传算法(RAGA)的投影寻踪聚类分析(PPC)模型等作关联数据的结果性评价,分层实现对评价结果的诊断、预测和调节,使数据思维变为物理现实,实现评价结果由“单一”到“多维”、显性到隐性、宏观到微观的时空延展,更加客观公正,且可重复、可检验。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深度融合创新育人路径,需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心考量。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要求评价主体有效协同内容供给、施教方法及管理服务,秉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科学严谨的测评方法、高效动态的评价机制,设计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精细打造。打破数据使用壁垒,规避传统人工评价缺少全程细致量化的分析弊端,打造开放式、模块化、可重构的评价环境。将教育过程各要素数据化并对其进行追踪、识别与反馈,为教师学生画像,建构以管理、服务与环境为核心的教育管理评价系统,以有效匹配教育资源。三是精致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需要立足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快培养集聚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评价的高端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另一方面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库、云服务,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新实效。通过精准评价,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确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彩纷呈。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副教授)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