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建网:从“全心全意”到“我将无我”:“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文:党建网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0-01-02 2539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价值遵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始终坚持并发展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对 “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认识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人民至上”价值观内涵、主题、成效的丰富和发展等三个方面。

一、“人民至上”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人民至上”价值观内涵的核心要素由“人民”和“至上”构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人民至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内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阐述了“人民至上”价值观内涵。“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倾听人民群众意见,要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离开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利益”“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内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阅卷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系。

二、“人民至上”价值观主题的丰富和发展

“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标识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人民至上”价值观在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主题。

在革命战争时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主题。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革命的领导力量和团结对象,“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了新中国的性质,“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体现“人民至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在改革开放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主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就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把“人民至上”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总之,“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主题反映了时代变化。

三、“人民至上”价值观成效的丰富和发展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也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呈现了“人民至上”价值观成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和样态。

第一、中国人民“站起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实现了国家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站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民至上”价值观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有了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显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等。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民至上”价值观进一步深入民心,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至上”价值观实现新的样态和标志。

第三、中国人民“强起来”。“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总揽全局,提高党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使得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落实到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稳步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强起来”是新时代“人民至上”的崭新样态和显著标志。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报道链接:

http://www.dangjian.cn/djw2016sy/djw2016xxll/201912/t20191230_5367212.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