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2018年7月,我校后勤保障部黄健老师受学校选派,成为康定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乡吉居乡菜玉村的驻村干部。在扶贫工作之路上,黄健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以下是他撰写的收获与感悟。
自2018年7月,我有幸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选派的驻村干部,到甘孜州康定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乡吉居乡菜玉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一“路”,对我这个生在成都、长在成都、学在成都、工作还在成都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人生经历和挑战。
“谁不听话、工作不好,就把谁丢到吉居去”
“谁不听话,工作不好,就把谁丢到吉居乡去”,是当地干部喜欢说的一句玩笑话,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了吉居乡的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
吉居乡是康定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乡,“三两村庄立绝壁,七八人家卧山丘”是吉居乡最真实的写照。菜玉村距离康定市207公里,深藏在高山深谷中,坐落在雅砻江山谷坡腰上,通往村庄的土石老路崎岖险要,人难走,车难行,一年四季山体时时塌方,道路处处受阻,给村民生活和乡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岩石垮了,房子没了……”
“脑溢血,医院都没去到,一下就死了,去不到医院哦,路太远了。”
这是走村入户时,听村民道出的无奈和不幸。
跟乡干部聊天时还讲到2017年8月的一次事故,几名干部到吉居乡办公,路遇塌方车子被埋,几人死里逃生。
“石头掉下来,当时挡风玻璃打烂完,等没垮了我们就下去推车子,推过去推过来没推动,石头越掉越多越掉越大,我们赶紧就跑了。”
这一路有多险,去过吉居乡的人都有深刻体会。
“怎么还不到?”“天啊,前面的路还能走不哦。”这是我从康定出发第一次到吉居乡,途中第3、第4个小时不停回荡在脑海的问题,越往前走道路越窄、路面越差、悬崖越陡,下过雨的路段泥泞路上还偶有打滑、路边还随处可见垮塌下来的岩石,甚至要从石堆上翻过去。这一路,记忆犹新。
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户
2014-2018年,康定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市摘帽,五年奔小康”的战略谋划,近5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44.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涵盖基础提升、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从2014年起,康定市投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类项目建设33.7亿多元,在吉居乡投入资金4亿元,在悬崖之间凿开了一条云端天路,2018年底完成建设。路面平整了,安全护栏也让我们更踏实了。
“方便了,路那么好,水也有了,电也有了,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路好走了,娃娃出去读书回家也比以前快多了,安全多了、”
“路好了外面就有生意老板进来了,买东西也方便了,虫草、松茸卖起来也方便了。”
村民都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政策的优越。
截至2018年底,康定市贫困村道路通畅率100%,生活用电、安全饮水、通讯覆盖率100%,这一个个百分百是对习总书记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户的指示的坚决回应。
沉心静气,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路上,奋勇向前
一年半时间,见了许多、听了许多、做了许多,也学了许多。在脱贫攻坚岗位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我都始终要求自己保持“成电精神”、坚持“成电标准”。
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我把这段时间定义为基础建设年和验收年。
这一年,亲身经历了通乡路从原来的泥巴路、石头路建设成柏油路,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也蜕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们的出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电网、通讯线缆也从悬崖峭壁一路铺设过来,电来了、网通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家中用上了洗衣机、冰箱、大电视,微信也玩得不亦乐乎。没有网络信号办公难、没有稳定供电生活难、道路险峻曲折交通难的处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段时间里,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各类扶贫政策推进执行、党支部建设、思想教育、农民夜校、氛围营造等方面,每项工作都精心策划、认真落实,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村民的精气神也在不断提升,在各类专项检查,以及脱贫攻坚市检、州检、省捡、国检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评价。这一年,累,却充实,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偏远山村的巨变,感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和信心。
一年半的时间,沉下心来工作和研究,本着为民办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申请学校扶贫项目7个,帮扶资金19万余元,组织实施了涵盖产业、民生、卫生、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帮扶工作。这其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学校捐赠的菌子烘干机、篮球架、冰柜等较大物资,从采购到运输,整个过程让我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从外省发货到成都合并运单转运至康定,再从康定发往新都桥换承运公司,从新都桥只能运送到沙德镇,之后近70公里的山路还要在沙德镇上找货车才能最终运回村里……但看见村民开心、对我工作认同时的那种喜悦,使我觉得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一切都很值得。
脱贫摘帽已经实现,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要怎样才能让一个贫困村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保持良好的增收趋势,又是一个新的命题。下面是我对“下一段路”的一点思考。
扶智、扶志,抓好下一代教育和农民夜校
如果说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短期需求,那么要实现致富奔康,改变意识和发展产业就是贫困地区的中长期战略要求。但现状却是村民普遍存在发展意识落后、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由于受地域偏远、交通不便、通信受阻等因素,菜玉村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村民谋事、创业、共同发展等意识较差,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同时“靠山吃山、看天吃饭、只看眼前”等落后的意识强烈,严重缺乏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如上山采菌时只采松茸而对大量的其他菌类视而不见、种植的花椒和核桃不进行科学的修枝和嫁接而任其自然生长等;二是缺乏有能力、有想法、有技术的致富带头人,产业化、集体化组织能力不强,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扶贫必扶智、扶志,既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又要加强对成年人的引导和培养,尽可能影响和改变落后的思想。在工作中我把村民分为四类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成人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农民夜校,开展思想认识引导,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和懒散的作风,提高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种养殖技术,为产业规模发展打下人力基础。
学生教育方面,2019年开展的各类支教和科学营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另外,在25岁以下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引导上,还要加强结对帮扶工作,希望通过教职工、学生党支部或优秀个人与村上在读的学生结成对,长期坚持采用电话、微信、书信、面对面等形式,跟踪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获得更多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为实现长远发展和更迭打下智力基础。
找准发力点,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
从现实状况来看,受雅砻江山谷坡腰地理位置的影响,菜玉村无成片草地,导致无法发展畜牧业,属纯农业村,大多村民以种植玉米、洋芋、核桃、花椒等传统作物为主,虽具备良好的土质、气候和海拔等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相对稳定,但均为零星种殖,形不成规模,同时受交通条件影响,农作物只能农户自产自销,农民经济收入以采挖虫草、松茸为主,是一个远郊山区型农村,全村无主导产业。
菜玉村在产业发展上既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又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有虫草、松茸、菌类等天然特色资源,其光照和气候适合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生长。2019年在电子科技大学的精准帮扶下,采购1000余斤花椒供学校餐厅使用,实现村民增收7万余元,使村民看到了种植花椒的价值和增收的希望,随后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学们采用团体购买的形式,进一步给村民带来脱贫增收的喜悦,同时也给村两委带领村民扩大花椒种植、打开个人消费市场提供了新的脱贫致富思路和奔康发展信心。
经过摸索、研究和实践,结合菜玉村的现状,摸索出“2+3+n”的发展规划,即以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和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为抓手,在维持虫草、新鲜松茸两大主要经济来源的基础上,实现高原花椒、高山核桃、无公害干菌三个产业项目的稳定发展,再通过若干养鸡示范户带动养殖产业发展,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增收。同时,在销售的路子上,要做好品质为先,抓牢县域外农产品订单式采购和网络平台销售等“外销”渠道,同时还要把握好康定县域内特别是沿途旅游发展机遇,探索“内消”的创收模式,如开发和丰富旅游附属特色产品,与周边民居接待点形成合力,互利共赢,实现长远发展。
一年半时间过去,回想起来趣事烦心事历历在目,做了很多,同时又感到还有很多要去做。感谢曾经给与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同事、朋友,我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你们的爱心和能量传递到偏远山区,汇聚成光,发热发亮。
通往吉居乡的路修好了,但在雨季、大风季节还会时不时出现落石和垮塌,要么下车观察、清理路面再小心翼翼地开过去,要么背上背包翻过石堆再重新搭车继续前行。但不管什么样的路,都无法阻止一个成电人奋勇向前的那份坚持。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