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光明网就社区封闭式管理专访公管学院杨菁教授
文:孔繁鑫 来源:公管学院 时间:2020-02-16 3753

近期,我国多地陆续宣布推行城乡社区封闭式管理措施。实施封闭式管理,既是部分地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的一种探索,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封闭式管理举措实施后,引发部分群众的关注和讨论。2月13日,《光明网》时政频道记者就城乡社区封闭式管理如何更有效、如何平衡疫情防控需要与正常生活需要等问题,采访了电子科技大学公管学院杨菁教授。

社区封闭式管理有助于遏制病源扩散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数据,截至2月11日,全国除湖北省外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量连续8天呈下降趋势,湖北省也已连续2天出现下降。采访中,杨菁教授表示,“社区封闭式管理涉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减少流动”。对于社区封闭式管理措施的效果,她认为,针对疫情较严重区域,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有助于防止病源在社区内外的传播扩散。而具体社区是否适合实行封闭式管理,建议可以在继续保持较强的社区防控水平、继续严防严控的基础上,对局部做出一些调整,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定。

社区封闭式管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杨菁教授表示,流动人口比例较大区域也可以在考察流动人口来源后适当考虑实行封闭式管理。而除前述地区外,其它疫情不严重以及患者均已得到及时隔离治疗的地区,大面积实施封闭的必要性不大,可以视社区情况因地制宜决定是否实施封闭,或可实施有限的半封闭。

  对于有限的半封闭管理方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某小区自制出入口消毒通道即是一例。据媒体报道,该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后,物业工作人员针对外出返回居民鞋底消毒问题,在小区唯一出入口搭设自制“鞋底消毒棚”。这一举措引来该小区居民纷纷点赞。为什么可以不封闭或有限地封闭?杨菁教授评估,如果盲目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会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可能为群众带来心理压力,一段时间的持续封闭会对群众的心理、情绪调节造成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城乡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带来新问题。

提升管理方式,平衡疫情防控与群众生活

  杨菁教授建议,有关部门及基层社区应当更加注重管理方式的精细化、人性化及动态化,进一步加强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与协商,更好把握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目标与整体性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社区防疫工作应避免“一刀切”,而尽量达到精细化管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对生活在本社区内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及薪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众、独居老人及未成年人、罹患重症或慢性病病患家庭、出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家庭、接受隔离观察人员及家庭、流动人口等重点群体,进一步做到精确掌握、对“症”施策。例如,杨菁教授提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为生活困难或行动不便居民代行采买生活物资、帮助病患家庭对接医疗保障、向老年人及未成年人及时普及防疫知识等,有条件地区可以向重点群体发放防疫补贴。记者注意到,部分举措已在多地社区实施,在特殊时期实实在在地保障了群众利益。

  在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上,任务可以刚性,但管理应当尽量柔性、体现以人为本,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动态调整。近日,有部分返回工作地群众反映进入所住小区被拒,即表现出执行过程中的不人性化。

  完善不同社区、不同群体之间及各自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固定居民与租住居民间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增进理解,更全面地保障群众权利,从而更好地携手战“疫”。

  政策措施应当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群众生活,作整体性谋划与治理,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解决好群众生活困难。

  杨菁教授还提到,疫情防控措施以能够帮助群众实现确定感、控制感及归属感者为佳。她解释道,“三感”为群众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针对此次疫情,确定感即群众对疫情如何发展、如何防护有确定的感知,控制感即群众认为疫情对自身的影响可控,归属感即不同群体在社区中获得的认同。

  报道链接:

  https://politics.gmw.cn/2020-02/13/content_33550051.htm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