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赵志钦:对标一流 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赵志钦在2020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赵志钦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3-01 7970

  编者按:2月20日,主题为“打硬仗、善作为,奋进2020”的2020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以网络视频方式召开。21日下午,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8个职能部门代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代表先后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赵志钦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发规处.png 

2020年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几项重要工作包括“十三五”规划收官、学科评估,“双一流”动态监测及第一阶段评估,还有“十四五”发展谋划。

一、“十三五”规划收官

(一)“十三五”总体目标

“十三五”的总体目标就是将我校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理工深度融合的研究型大学,为在2030年使我校电子信息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与我们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的方案是一致的。

(二)建设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对于“十三五”规划进展总体判断,从指标上来看进展良好,世界学科排名持续进步,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奖等方面取得突破。但是,部分关键环节、相关指标还需大力推进。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同样发展迅速,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进则退,前进慢了也是退。

(三)2020年工作建议

学科建设方面,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优势工科,立足“三个面向”,强化特色、拓展方向、促进融合。基础学科要强化问题导向、理念方向、寻求突破,破解理工深度融合、医工交叉整合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力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申报、学位自主审核权等工作取得突破。师资队伍方面,继续探索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数量。科学研究方面,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寻求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突破,加快医工结合创新平台的发展。国际合作方面,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力度。

总的说来,2020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工作重点是对照目标查漏补缺。

二、“十四五”发展谋划

(一)国内外高校对标分析

首先,在国内对标上,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等10所国内对标高校。课程与教学方面,目前我们处于国内比较好的排位。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总的来讲排名处于中等水平,还要继续发力。专任教师队伍水平方面,2016年以来新增各类杰出人才的数量排在中等水平,“四青”人才规模是一个亮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的排名也比较好。国际合作论文方面,我校在国内对标高校中间是比较靠前的,说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成效。但是,学校在“自然指数”、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科研平台等方面,还有待大幅提升。

其次,在国际对标上,我们选择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丹麦奥尔堡大学3所在电子信息领域优势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参照了软科、US News、QS世界大学或学科排名。

最后,总结一下国内外对标分析情况。从国内对标来看,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还需发力;师资队伍方面,院士、杰青少,牵头承担大项目的国字号人才少;科学研究方面,自然指数偏低,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短板;国际合作方面,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声誉还需加强。从国际对标来看,学校整体表现方面,我校的短板表现在顶尖学术成果不足、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亟待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方面,对照国际可比的学术指标,我校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待提升,基础学科的实力较弱。

(二)外部环境及政策分析

总的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从它的特点、关键技术、主导产业来看都与我校强关联。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19年全球工程前沿》报告中,很多前沿都与我们的主流学科紧密相关。美国发布的《2016-2045年的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提出的20个重点方向中有16个跟我们学校强相关。

在国家政策导向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校要瞄准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文件提出研究型大学加强原创性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教育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文件中提到的重点领域都跟我校强相关,并且文件强调高校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世界一流高校要具备“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文件提出高校要支撑引领中国知识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正在填报的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监测数据中涉及的所有监测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内涵建设、质量和贡献的导向。

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省打造“科技强省”、成都市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等这些外部环境来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像电子科大这样一流的大学提供创新支撑,我们应当做出“成电贡献”。

(三)“十四五”发展建议

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方面,我们有一些建议。总体目标是为学校在2030年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持基础。

学科建设方面,电子信息学科优势要进一步巩固,基础学科要加快突破,交叉学科要亮点纷呈。具体来说,电子信息学科要注重高端化、智能化,基础学科要以数学、物理等为重点,真正做到理工深度融合,建设与工科相匹配的强大理科。交叉学科要重点关注脑与类脑、公共安全、信息医学、新工科+新文科等。为推动学科发展上的“以评促建”,我们也在考虑引入“国际评估”和“基于中国特色的顶尖专家级的评估”。

人才培养方面,要聚焦立德树人,培育一流人才。包括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建校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才培养工作,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跟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一流本科和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持续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实施新工科“成电方案”,力争形成“成电效应”和“成电范式”。整合各方力量,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健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立足“三个面向”,强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成电贡献。包括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超前规划布局。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行为,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点领域,凝练科研重点发展方向、拟重点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更多地开展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创性科研。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科技平台的培育与组织,积极(牵头)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等体系,推进学校创新链与相关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持续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加大对院士等顶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及对青年优秀人才的支持力度。坚持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健全促进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突出分类卓越和岗位职责导向,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营造鼓励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包括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夯实“人才-项目-基地”三位一体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格局。持续支持师生赴海外留学和交流访问,鼓励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积极推荐教师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推动成电教育和科研“走出去”。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