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战“疫”时期,作为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必修通识课程,教授学生覆盖全校1415名本科生、包括49门(次)课程,教学团队跨学院、跨学科、老中青结合的《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怎样才能上好2020年春季学期的网课?大量采用新型小班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如何“隔屏”也能抓住学子的心?
“我们成立了四个在线教学工作专家组,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先后进行了92轮次的多平台、多模式的线上教学测试和预演,确保在线教学顺利。”课程组织管理负责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惠介绍说。
课程组老师们在群里频繁互动,交流分享线上授课的心得体会。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个人经验,纷纷制定了非常详细和个性化的教学执行方案,并备下多套教学预案,用扎实细致的“绣花功”,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张鹰:四套方案确保网课“不掉线”
自从接到网课任务,自称对网络是“老的新人”的张鹰教授就忙活开了。虽是《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内年龄最大的教师,他却是最快开启备课行动的一位。
2月8日,张鹰就已经通过前期的不断摸索实践,在课程组里分享了个人总结的QQ视频教学操作指南;开课前一周,已经完成了PPT录屏,将其作为备选方案,并在组内分享了自己的计划、说明作出这样计划的原因以及解释录屏的方法;他还专门设计了4套备用方案,保障所有的学子无论个人身边“装备”如何,都能保障网课“不掉线”。
考虑到全部学生都在线了以后的网络流量和压力,他早早做了几套预案,避免网路过于拥堵造成卡滞或断线。他的课程《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第一部分就同时配备了4个MP4录播文件的备份,在对流量要求不大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不耽误学生学习;内容讲授完了,也不会影响通过QQ平台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在多人在线网络讨论卡顿的情况下,还可以让老师的屏幕在线同时关闭学生屏幕,仅通过语音参与讨论。
最后的测试工作,张鹰专门选择在同学们全部进群后,在整个网络最拥堵的时候模拟正式授课的情形来进行测试。测试分四个步骤:一是文字签到,最低要求是上课的时候,所有同学要在聊天窗口里“冒个泡”,表示到位;二是语音参与,每位同学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保证“醒脑”;通过以上两步,可以明确群里的语音及文字交流的顺畅度;在确定没有问题后,进入第三步,即播放静态PPT,老师以语音补充信息;最理想的情形,就是第四步,通过QQ分享屏幕,师生同时出视频头像,实现顺畅的语音、文字、视频多种交流。
“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克服困难。”张鹰说,有多套预案,在此过程中再不断查找问题,优化实施,才能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正平:10次课前测试应对可能的挑战
面对这次疫情防控,讲授《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初阶》课程的高正平教授坦言,“对我个人而言,是重新认识线上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教室里拓展到互联网上,所有授课老师都必须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老师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做到针对性和精细化。”
早在正式开课前,年逾花甲的高正平就未雨绸缪,考虑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使用先进技术就一定会面对不确定性,甚至是风险的情况,他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针对本学期1-8周开设的所有6门课程,仅仅做测试就不少于10次,确保了对在线教学做到早发现问题、早思考解决方案的保障。
“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主动应对、及时解决。我还准备了最后一招,也是最笨的一招。”高正平说,“我考虑如果直播平台都崩溃了,上不了网课怎么办,虽然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为了这个“万一”,他精选了录屏软件,决定把这学期所有课程内容全部讲一遍,录下来。“如果实在不行,就给学生发送录播课件,然后在QQ群里答疑讨论。虽然录播的工作量相当巨大。”
为录好教案,高正平把教学中的文案形成文字反复读,琢磨有没有语病,录的时候会不会卡顿。稿子成型后,先默读,再用秒表计时,读一段文字计一段时间,再看看花了多少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掐,严格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精细做好教案备稿。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选择最安静的房间,避免手机等所有的干扰开始录播,精益求精,一段MP4不能有任何瑕疵,要反复录上三四次才能让自己满意。而这样的准备,高正平一做就是五个晚上。
彭岷:在线课入门指南&在线教学说明图
担心直播的上课效果,压力大、紧张甚至有些失眠,作为《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西方美术史与现代设计》课程的授课“主播”,副教授彭岷笑称自己的网名就是“石头”,而这颗“石头”,直到上完三次课后,才算真正落地。
为“备战”新学期网课,彭岷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设计关于课程在线学习的《入门指南》。“基于预习的在线研讨课”与“屏幕监测效果说明”两张逻辑思维缜密的在线教学说明图,成为他做好授课准备的两大抓手。
前者以倒计时方式保障在线教学质量,从上课前7天启动课程的预习安排开始,始终保持着与学生的接触,有节奏、有内容、有要求的排程,让学生明晰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要做哪些事;后者通过“内容输出区”“监测区”,实时掌控课堂互动情况,有效化解一堂网课同时打开多个窗口“看不过来”的尴尬。
三次课下来,平时线下羞于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线上上课状态更轻松,彭岷感受到了同学们线上教学与线下表现的不同,“我们本身就是小班研讨教学,加上提前做好的紧锣密鼓的课程设计与互动交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很适应在线方式,课堂讨论和反馈更积极,也更能启迪思维,锻炼思辨能力。”
现在彭岷很享受与学生们在线交流的乐趣,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从小到大就喜爱艺术的格拉斯哥学院大一学生梅翕尧下课后就说,之前以为上网课互动不会那么方便,课上用的是QQ投屏直播,比较流畅,声音也很清晰。上完课后发现课堂特别活跃,老师也很快和我们都打成了一片,很喜欢在QQ群里热烈讨论艺术问题的氛围,很期待接下来的课程。
郭芙蕊:精心准备让网课跨越空间
“正式上课那天,我如同要走进教室一般精心地打扮了自己,当提前半个小时打开电脑进入网络教室,戴上耳麦,看着进入教室的人数从2增长到32,心里已经不那么担心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走进生态智慧》课程的郭芙蕊副教授这样分享第一天担任在线教学“主播”时的心情。
《走进生态智慧》是一门通过反思现实的生态安全问题,从哲学层面分析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案的课程。知道在抗击疫情期间要进行线上教学时,此前从未看过“主播”节目的郭芙蕊感到压力很大。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正说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需要具备辨别“可做”与”不可做”界限的智慧,如何充分诠释这门课的现实意义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间。另一方面,从线下转到线上授课,如何继续保持《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本身激烈的教学讨论这一常态,成为她的另一大担心。
正式授课前,细致的郭芙蕊在家里的三台电脑上都安装了授课平台,准备了无线和有线两套网络,甚至提前为电表充值了多余的电费,确保直播时的设备不出问题,除此之外,她还请素未谋面的同学们做了两件事,一是发来了带有近照的自我介绍,二是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及期待。
“在授课前一天,我按照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自我介绍,提前选定了发言的学生,并附写在教案上,以免出现网络静默的尴尬局面。上课当天,看着留言区学生的名字和需要翻页的留言不断出现和更新,潜意识中他们的照片也不断闪现,真感觉这些学生仿佛就在我眼前。我用随机点名和自愿回答的方式实施互动,同学们的反应几乎没有延迟,有时候发言区甚至要排队……那一刻,我觉得我面对不是电脑,而是正认真听课和思考的学生们,谁说网络授课不可以跨越空间距离,追求卓越的成电学子已经做到了!”
胡腾:内容引入、激发兴趣是关键
胡腾副教授是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的老师,在课程组讲授的是颇具理性思辨色彩的《启蒙:古典自然法学经典著作选读》。平时语言风趣的他,为了上好网课,他对课程进行再次深耕,通过内容引入,激发学子学习兴趣。
不同于同学们平时熟悉的四大名著或金庸的武侠,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讲,法律哲学课应该算是一个新领域,要领略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的智慧,这些属于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知识平时面对面讲都有难度,这次更要把教室搬到云端,胡腾感觉“挺有挑战的”。
线上课堂的课程设计怎么做?除了设计诸如做选择题、投票等多种互动形式,胡腾还将课程内容拆分成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与学生知识点比较靠近的版块进行讲授,化枯燥为生动,从内容的精彩上抓住学生心。
“讲霍布斯的时候,我会给同学们举他们熟悉的《三体》,这是理工科同学特别喜欢读的书。刘慈欣书中的黑暗森林理论,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结合起来讨论,学生会更有兴趣一些。这样的内容引入,让学生的在线状态与老师的课堂贴得更近一些。”
把一些社会话题变得通俗一点,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是胡腾的另一课程设计。如讲到财富的分配,胡腾就举例曾爆红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反映出的难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到底是维护知识产权,还是照顾社会公益、让穷人吃得起药,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然后再开始引入对洛克私有财富理论的反思,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批判等。采用这种方式授课,“我发现有学生愿意下课后来找老师交流问题”,胡腾说。
空闲时,胡腾也会刷抖音、逛B站、开弹幕,积极贴近了解自己的授课群体,思考新媒体的方式对教学有借鉴的地方,为当好课程“主播”、传递知识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刘文彬:设计将学生“留在”线上课堂的妙招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学习如何开展线上教学的好契机,但也必须承认,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教授《领导力: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的经管学院副教授刘文彬如是说。
教学活动的好坏,从表层来看似乎取决于教师能否准确、清楚呈地现教学内容,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其实取决于老师在“课堂内外”的各种行为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在刘文彬看来,空间分离的线上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怎么保证老师在见不到学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正向激发和促进作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把线下教学的内容,甚至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语言表述习惯套搬到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去,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刘文彬介绍,他用了几天的时间对自己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从头到尾的分析,按照教学内容的环境粘性和网络迁移成本删除了近1/3的原有教学内容,并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制作新的教学PPT。
以此为基础,行课前他一定会关注是否发布了本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给同学们,并安排助教督促同学们按计划完成教学准备。而针对线上教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非连贯性的特点,他又设计了将学生“留在”线上课堂内的小方法,例如:有意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借助一些在线教学的小工具和小程序,以“问题-答案”链的模式将拆分后的教学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学生总是在面对新的、有意思的问题,并不断的被激发去寻求答案。在把学生“留在”线上课堂内的基础上,他还尝试引入“竞争”和“进阶”的机制,通过如答案悬赏、方案迭代和组内组间互评等方式,让同学们在本能的好胜心的趋势下,进一步“深入”课堂,并乐此不疲。
李杰:“四步走”确保在线授课心中有底
“在线授课四步走,心里有底手不抖!”这则朗朗上口的备课指南,是外国语学院李杰副教授在正式开学前半个月写下的。一直高度关注网课准备的他,及时将完整的计划和以往网络授课的经验以文档的形式分享在教学群内,供大家参考。
“四步走”备课法,具体来说就是从技术准备、课前预习、课堂展开及课后答疑四个方面,分阶段总结了备课的要素。加之几年前李杰就已经有“跟谁学”和映客直播做“主播”的平台经验总结,他的线上授课说明脉络清晰、考虑周全,帮助课程组的其他老师顺利做好了“未雨绸缪”的上课前准备工作。
虽是2016年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加之还有当过“主播”的经历,但李杰一点不敢大意,除了为课程组作无私分享,他还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做谋划,力争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彩呈现,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成电英才打下文化基础。
此次他将为大一新生讲授《美国文明的六大挑战》课程。开课前,李杰提前进行了全部同学在线的试课,最终决定采用腾讯课堂平台,通过QQ直播(大班教学)、微信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与课后答疑(QQ群语音统一回复)三者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他专门为学生准备的《开课申请表》里,一一详细列出了“必读”“选读”书目清单。其中《美国文明的六大挑战》是李杰的自编讲义,引导学生在课前就研读经典文本和文献资料,为上好课奠基;他的课件PPT都是提前发给学生,尽量把所有能够自学和独立完成的知识层面的内容列出来,训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课中他集中精力,瞄准关键点发力,将重要的问题点到、讲透彻,如设计“自动驾驶和共享单车”这样的个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判断、提炼和总结,不断提高同学的参与度、理解力和责任心。
……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们团结协作、热爱工作,执着追求完美,用工匠的“绣花功”,把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写进在线课堂的点滴中。课程组的老师们表示,非常时期,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教室里搬到互联网上,是课程组的使命和责任,而保证在线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则是我们应有的担当,“我们不是医生,也上不了一线,但在在线教学这块责任田里,我们愿意为教学而战!”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