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日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被“点名” 他们集智攻关打造战“疫”利器
文:李果 陈伟 本报记者 盛利 图: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0-03-31 2787

  编者按:2020年3月31日,《科技日报》在第4版头条位置刊发报道《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被“点名” 他们集智攻关打造站“疫”利器》,介绍了学校科技工作者发挥学科优势,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和具体成果。

版面.png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

  这其中就有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杨正林教授团队联合企业共同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目前该试剂盒已进入量产,并应用于武汉、成都等全国各地多个医疗机构的抗疫第一线,也将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检测工具。

  记者在电子科大采访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校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点坚守科研一线,争分夺秒与病毒较量,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吹响协同攻关“集结号”

  尽管还在寒假期间,电子科大就未雨绸缪,吹响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攻关“集结号”。

  2月4日,该校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研力量,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的相关研究,鼓励不同单位协同攻关、跨学科合作,并将协助相关科研人员协调各方优势力量,充分发挥附属医院作用,集智攻关。

  “面对疫情,科研攻关时间紧、任务重,有组织的科研显得更为重要。”该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光介绍,校内各单位广泛动员、有效组织,学校也协调资源确保相关研究快速顺利开展。

  随后,该校又出台了《疫情防控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支持科研人员依托学校科研特色优势,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主动作为,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紧迫需求,在疾病诊断治疗、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科研院联合学校科技委面向各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院(中心)、附属医院广泛征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相关课题研制需求,并积极向相关部委推荐立项研制工作。

  同时,瞄准国家防控疫情急需,在校内以指南发布方式优先启动一批集成攻关、交叉融合类项目研制工作,支持校内各科研团队在发热监测、检测诊断、治疗处置、病毒灭杀、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开展集智攻关。

  在被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被“点名”的科研成果,正是该校科研工作者勇担使命、集智攻关,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控制疫情和战胜疾病的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赋能疫情防控

  通过测温区时,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通过者体温并进行异常提示,极大方便体温监测工作开展。疫情期间,该校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殷光强组建起一支多学科团队,紧急攻关研发了全域测温雷达系统。

  精度高、识别准是这套系统的特点之一,其测温精度误差在±0.1℃以内。同时,实现了无感知、速度快,最大支持2米×5米范围内实时测温,可以有效规避人群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这款系统可以支持的同时检测体温人数最多可达24人次,检测时间仅仅100毫秒。”殷光强介绍说,这样的速度可保证各大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疫情期间,像殷光强这样的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研究基础、根据防控一线实际需求研发战“疫”黑科技的科技工作者,电子科大里还有不少。

  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穿防护服的“小护士”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根据设定的程序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还可以对病人进行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测试。

  电子科大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彭倍教授介绍,这款机器人还能通过人脸或指纹信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搭配热成像人体高精度测温系统,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预警,极大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院感风险。目前,“小护士”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应用。

  电子科大在读博士生、成都越凡创新CEO黄山,带领团队也推出了两款智能服务机器人,并捐赠给了成都部分医院。“这些机器人在各大医院的门诊大厅、隔离病区进行24小时的防疫宣教、物资配送和便民服务工作,可以起到防止交叉感染,降低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强度的作用。”黄山说。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