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球网评:战“疫”时刻,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文:杨晓玲 来源:信通学院 时间:2020-04-22 3566

  一个民族,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发展中立足根本、赓续传承,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屹立于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今年年初,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在这场战“疫”面前,文化再次印证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深刻阐释,生动展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透过疫情的放大镜,我们得以清晰地观察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理路。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自信是基于特定文化的观念、心理和态度选择,二者以内在精神认同和价值导向的方式影响社会历史进程。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应立足于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根本问题就是对什么样的文化坚定自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我们的文化自信要符合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从新时代背景来看,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通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闪耀着先进性、人民性和道义性的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从文化自信理论逻辑的结构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疫情中,中国人民展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携手并进、共克时艰,正是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民者强、民齐者强”的团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展现出的坚定信心、坚信必胜,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正是根植于充满乐观主义和斗争精神的红色革命文化;展现出的顾全大局、听从指挥,以人为本、不计代价,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四个意识”和人民情怀的实际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根基;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与方向保证。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理论逻辑。

  从文化自信价值逻辑的指向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并满足深层次、宽领域的精神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两种文化样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在疫情中,无数平凡人既是文化创作的主体,也是文化讴歌的对象。人民群众运用文字、音乐、绘画、摄影、视频等多样的方式积极展现战“疫”文化,其创作对象同样是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工地建设者、基层工作者等无数平凡的人民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思想的有力诠释,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化层面的鲜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为现实目标,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期待,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逻辑基础。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再一次用实践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核是科学的,价值指向是正确的。这样的文化发展实践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就在于对未来文化方向选择与时代任务的清醒认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更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合一的精神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人民情怀,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作者杨晓玲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报道链接:https://3w.huanqiu.com/a/c36dc8/3xuhVkIL6VY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