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探讨秦文化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0-06-15 5474

  6月10日,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老师做客成电讲坛,为广大成电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线上讲座。讲座主要分为由秦始皇陵考古引发秦文化的研究热、秦陵文物研究促成“秦俑学”诞生、秦陵与秦俑研究的主要问题三个部分。

640-1.png

  田静老师首先分享了秦始皇陵的基本特点:自1961年秦始皇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的调查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经过考古调查和勘测表明,秦始皇陵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占地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向东西南北各扩展7.5公里,总共发现陪葬坑和陪葬墓600多处,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然后田老师讲到了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当时的文物工作者利用洛阳铲作为挖掘工具,一步一个脚印的探测,最终发掘出了600多个陪葬坑。而其中兵马俑的发现更为有趣。1974年,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兵马俑的陶片,附件的百姓都以为是神仙或者菩萨的物件。经过文物研究者对陶片的收集和修复,得出一个结论:兵马俑品质高档,是前所未有的物件,汉唐陵墓中都未曾发现这样高大的陶俑,平均身高都达到了1.8米。经过一系列程序上报到了国家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当即表示:这一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塑造风格是前所未有的。所以1974年的7月,第一支考古队开始探测陪葬坑,发现了更多类似的陶片。而当时的策略便是:建立遗址博物馆,边发掘,边展出,边保护。

  田静老师介绍了兵马俑的四个陪葬坑。一号坑是最大的,也是最丰富多彩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260平方米;二号坑是一个多兵种坑,包括有骑兵,战车和步兵;三号坑是由车马房和南北厢房组成的,主要由将领作为指挥部使用;而四号坑却是一个未建成的俑坑,主要原因是农民起义的爆发和秦始皇的中道崩殂,导致了政权不稳定,所以未能建成。

640-4.png

  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例如,每一个兵马俑都是完完全全的按照真人的形象所塑造。秦陵铜车马更是推翻了一个公认的结论:重达800公斤的后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铜车马由“立车”和“安车”组成,分别重达1061公斤和1241公斤,力夺“青铜之冠”的称号。在秦汉时期,陕西被誉为天府之国,水域丰富,所以才有了陪葬坑中青铜仙鹤和水禽的产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秦始皇的生活多姿多彩。乐府钟也同样改变了历史,在乐府钟的内侧清楚的刻着“乐府”两字,将对乐府的认知提前了100多年,从汉武帝时代到了秦。丰富了研究的基础,同时补充了认识的空白。秦始皇陵的研究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念,更加立体的深入的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代,而不是局限于“货币文字度量衡”,秦始皇残暴的统治。自1974年的兵马俑破土而出,考古发掘一直未停止过,秦兵马俑成为了考古史上的一颗明珠,令全世界叹服。

640-6.png

  考古发掘向来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文物研究者的辛勤付出。通过逐步钻探、发掘,秦始皇陵预计可以产出8000兵马俑,但时至今日却只发掘了差不多2000平方米,只占了大概九分之一的总面积。田静老师提到了对秦始皇陵有巨大贡献的三位大师。袁仲一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秦陵的布局,秦兵马俑的主题,秦俑的艺术特色,军事内容的等。他所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从秦始皇陵园的地理环境及修建沿革、始皇陵的封土、地宫及城垣、陵园的礼制建筑及附属建筑等八个方面,均做了详细的系统研究。王学理先生的系列著作《秦始皇陵研究》《秦俑专题研究》对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丰富了学者对秦陵及其文物的认识。张文立先生对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秦兵马俑、秦铜马车等做了全面描述,并对重要问题如秦陵文物的定名和价值等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始皇帝的性格特征,选择性研究了秦陵出土的重点文物。

  同时为了拓展人们对秦文化的认识,1992年,秦俑博物馆策划出版了《秦俑奏文化丛书》,1993年出版《秦刑法概述》和《秦陵传说轶事》等陆续出版,迄今已经出版了20多部作品。

  田静老师接着讲述了秦陵文物是怎么促进“秦俑学”的诞生。秦陵文物反映了秦代及秦代以前悠久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人们对秦史的认识,引发了秦史研究热潮,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科技、经济等学科历史的内容,为秦史研究拓宽了领域。秦俑学的诞生源自兵马俑的出土,从那时起,秦俑研究已经开始,这是什么?为什么埋在这里?怎么样科学发掘?如何有效保护?这些问题促使了学者的思考和研究。1984年,秦俑博物馆组织了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了秦俑军阵所反映的军事内容、艺术特征以及秦俑科技、陶文、服饰方面的问题,而“秦俑学”便是在会上所定下名来的。在随后的1990到2016年之间,多次举行了学术研讨会,最终形成一门学科——秦俑学。

640-10.png

  秦兵马俑又是为何而作的呢?多数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是中国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礼也”思想的体现。秦兵马俑是“始皇帝给自己在冥国安排的冥军”。黄展岳认为兵马俑是“送葬的俑群”,同样是将秦俑看成是为了秦陵陪葬的。林剑鸣认为秦俑是记功碑性的,与秦陵无关,兵马俑是为纪念战功立的“丰碑”。日本学者曾布川宽认为,秦俑保卫灵魂和防备灵魂,起着对敌人设防的技能。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秦兵马俑意义非凡。它以写实手法表现军事人物的艺术群雕,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中秦代雕塑的空白,而且向人们展示了秦人超强的写实艺术。王子云、王朝闻、刘开渠先生都先后发表卓有见地的文章或者短论,论述了秦俑雕塑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秦俑主题的多元性,说明了它内涵的丰富和对当时社会生活反映的深刻。

  最后,田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单的总结。从秦陵到秦俑,文物发掘工作向来是个漫长且辛苦的工作。同学们向田静老师及文物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相关介绍:

  田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副院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社科联常委、全国三八红旗手。从事秦俑秦文化研究32年,出版《秦俑艺术论集》《秦宫廷文化》《遗产地讲解培训研究》等著作18部。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