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课程思政】移动通信系统: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培养新时代的通信人
文:何乔 校学生记者团许莹莹 邓婷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0-23 9391

“本次疫情中,你认为最成功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抗疫案例是什么?”

 “Polar code是如何被写入5G标准的?”

“试给出我国面向未来无线通信产业强化并自主可控的发展建议。”

……

这是《移动通信系统》课程中雷霞教授给学生布置的研讨题。

作为一门“老牌儿”经典课程,《移动通信系统》课程组的13位老师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 引导学生成为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的新时代通信人。

微信图片_20201022111444.jpg

更新迭代:顺应潮流,面向需求

近三十年来,全球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快速演进、新应用层出不穷、新业态蓬勃发展,移动通信的基石作用愈发凸显。在移动通信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通信技术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和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和璀璨的成果。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是通信工程大三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挑战性课程,每年春季面向近300名学生授课。课程组由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13位老师组成。为积极开展双向互动和研讨式教学,每个班选课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

该课程虽已开设多年,却一直紧跟时代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迭代。“作为一门与时代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相关联的课程,《移动通信系统》本身就涵盖了大量思政的元素,”雷霞谈到,“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给同学们分析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我们国家的特色以及所处的国际位置,让同学们正确理解通信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后续的工作中能让他们积极投身到需要他们的岗位中去。”

2018年9月,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明确要求各教学单位要主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每个教学单位都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课程组老师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了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课程思政的思路。老师们认为,《移动通信系统》面向的是大三的学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们开始思考未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完成了大量基础学科知识积累后,逐步建立起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综合能力阶段。因此,该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要在引导同学们正确了解国内国际移动通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树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远大抱负,同时培养学生面向跨学科挑战任务时,刻苦专研、自主创新的能力。

3_副本.jpg

有了思路,还需要落实到细节。课程组在原有内容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梳理,使每个章节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案例更加丰富,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例如在课程绪论中,老师们会向同学们讲解中国移动通信系统经历的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和5G开始领跑的过程,以此向同学们传递学习移动通信技术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有关章节教学中,由扩频跳频为基础引出中国TDS-CDMA的产业发展,课程组所在的实验室也恰好参与了这一历史过程,借此教育同学们要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合到国家大发展才能有所成就,传递应国家之所急、务国家之所需的爱国情怀。

教之有道:由感及思,知行合一

如何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入脑入心?《移动通信系统》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由感及思,知行合一,从感、思、知、行四个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感”作为第一个层面最直接也最重要,是整个课程的“引子”。从2015年起,该课程每一年的第一课都是由我国资深的通信专家李少谦教授授课。李少谦教授是国内横跨公专网研究的权威专家,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总体组成员、IEEE Fellow。他亲身经历了我国通信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所以他讲述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的形式旨在激发学生作为新时代通信人的荣誉感,吸引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201022111604.jpg

在“思”这个环节,老师们会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一些热点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比如通过梳理Polar code是如何被写入5G标准,学生们去寻求Polar code的前世今生,剖析在三次标准提案大会前后的明争暗斗,从而挖掘出在这些标准的制定的背后,可能不光有技术在较量,有企业的力量在较量,还可能有国家力量在进行角力。在疫情期间,老师们引导学生去梳理在抗疫的过程中移动通信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通过调研,学生们发现,在整个的抗疫过程中,不管是基于5G的远程医疗,还是利用5G来实施体温的远程监控,或者是利用无人机进行远距离的巡查,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都有着通讯技术人员在默默付出,作为通信人未来责任重大。

QQ截图20201022110727.png

在“知”这个层面,老师们结合自身科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激发他们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树立远大抱负。雷霞谈到,目前在民用通信领域,我国涌现了以华为、中兴、VIVO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公司,在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军用通信领域,目前还存在着瓶颈技术亟待解决。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将来积极投身国防重点单位,为解决国家重要领域关键技术贡献力量。

作为一门挑战性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同学们会进行大约4次课程设计,从通信技术前沿探讨,到基础通信系统的设计,到自主设计系统,最后自主拟定题目,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工匠精神。

成效显著: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通过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同学们上课也更认真了,在明白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后,同学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和通信领域的科研中。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马滕同学通过《移动通信系统》课程学习,对移动通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20年,马腾连续在IEEE JSAC(中科院2020分区大类一区)和IEEE Comm.  Letters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 谈到课程学习的感悟,马滕说,“这门课程锻炼了我的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我得以把课本上学的东西落到实地,对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各个模块的原理和如何实现都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了我的科研兴趣,也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0级博士生牛鸿对《移动通信系统》课程也印象颇深。“这门课程让我受益颇多。老师们在课堂上引导我们自主学习,完成挑战性任务,这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老师们对我们国家移动通信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学校老师们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介绍也让我立志要成为一名通信人,用自己所学所长报效祖国。”

图片2.png

1.png

通过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移动通信系统》形成了自主创新、科技强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思政特色,夯实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构建了符合移动通信系统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为国家移动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对此,雷霞认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努力能够给学生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征途中向着光亮尽情翱翔,这对于老师就是一个极大的慰籍。”

2019年,课程组开始派教师在格拉斯哥学院开设全英语的《移动通信系统》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也将课程思政的因素融合进去,给学生们传递为什么学,学了要做什么的理念,引导有海外深造意向的同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课程思政的展开是一个发展与探索的过程。谈到未来计划,雷霞提出:“首先,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育人者先自育’。其次,我们要充分调研,向各个课程组学习,夯实具备自身特色的案例库。最后,我们要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我们课程本身的特点,找准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力争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编辑: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