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80后”“90后”保鲜秘籍
文:离退休处 来源:新闻中心 离退休工作处 时间:2020-11-03 124670

  在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离退休工作处为学校离退休老同志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拍摄活动,用镜头定格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让老同志们想起自己最风华正茂的时候。

  纪念照推出后,大家纷纷表示想知道镜头背后的故事。于是我们采访了三位鲐背之年的成电离休老同志、两对结婚60周年的成电夫妇。他们是成电最早的建设者,也是成电发展的见证者。一起听听他们关于青春、爱情、人生的故事。

诗书画艺,笑谈成电人生

——访鲐背之年的刘光渠副教授

  在时代的缝隙中摸爬滚打,刘老无疑是个奋斗者和幸运儿。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在与苏联合作的大环境下,于1954年拿到了含金量很高的俄语专修资格,从此踏上了贯穿其一生的学习语言之路。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成绩最优秀的俄语教师来到了重庆大学。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仍旧坚守教师岗位,并执教三十年。

640.png

f46c37c5894ead4afbb9943f448a30f7.png

  岁月奔流,刘老上过山下过乡,也曾在基层工作过,而沙河畔的成电,正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上个世纪80年代,刘光渠老师受聘于外国语学院,并在此兢兢业业工作至退休。先生笑谈:“我得了那么多证书称号,最让我自豪的还是1985年我获得的优秀教师”。老人望向窗外的沙河校园,仿佛回忆起了课堂上的悠悠时光。

  退休之后,刘老的心依旧如当初一样热情,义不容辞地接手了有关成人自考的工作。不管是出题还是阅卷,刘老师都尽量参与、给出意见,发掘优秀的人才。对于他来说,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只要身体撑得住,就愿意坚守岗位不后退,为教育事业再添一份光和热。2011年,刘光渠老师担任了退休支部书记,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当年,他仍坚持每次开会办事准时到达,风雨无阻。甚至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工作而小跑赶路,跑伤了膝盖也毫无怨言。这不仅是一名老党员的风骨,更是一位成电长者的赤子之心!直到89岁高龄,刘老才离开支部书记的岗位。老骥伏枥,仍有雄心壮志,如刘老这般鞠躬尽瘁的老一辈成电人,更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敬佩。

  自小,刘光渠老师便对传统字画有浓厚的兴趣,待到退休后,更是将这墨卷气息内化于心。他说:我之所以能长寿,一是因为我有信念,我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二是因为有这些琴棋书画的爱好,靠这个培养精气神、培养趣味。刘老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工工整整地抄写了数十首自己作的小诗,其中不少还附上了英译版。

  看到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他写道“防疫常态经济升,大力助贫赞卫星,今赢脱贫攻坚战,后续奋进三农兴”,老一代人的感怀可见一斑。此外,老先生还喜画梅兰竹菊,铺开画卷,水墨画中君子意气扑面而来,正如刘老一样,不染污浊、品德流芳。

640.png

  即使这样,刘老仍不止歇,还想要突破自己,去学习以细著称的工笔画,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刘老的经历可谓是有起有伏波澜壮阔,如今他已91岁高龄,给人一种中正平和、万事不萦于怀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笑对人生、不纠结于繁杂世事的坦然心态,才是老先生长寿的真正秘诀吧。

成电岁月是我生命里一条激流勇进的河

——访九旬老同志贾昌晔

  离开清华,无怨无悔地建设成电是为了长风之志和报国之心;九十诞辰,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靠的是“勤锻炼,多思考,心态好”的乐观豁达;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从你开始,我到你结束”的最浪漫诠释。

640.png

  作为最初一代的成电建设者,贾老其实并不是本地人,他出生于河北,长于天津,195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后在清华做助教,1956年临时受命,辗转来到成都建设成电。当时条件艰苦,但26岁的他有一腔热血满腹热情,从此在成电扎下了根。

  最让他头疼的,不是制作教具和繁忙的课程,而是川渝菜里“挥之不去”的辣椒,仿佛时刻昭示着这片新土地与自己的格格不入。而他自来到成电至今,已在这里扎根了六十多年。经历了大跃进全民炼钢和“文革”,停滞的教育事业被重新拾起,为了弥补这么多年的遗憾,贾老愈加认真敬业地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多次荣获市级校级奖项,如今谈起依旧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感。

641.png

  贾老和妻子的关系,同样令人艳羡。二人结识于大学同班,当时180个同学的班级只有3位女生,他们在相处中碰撞出了甜蜜的火花。贾老说“我们那一辈的人和现在年轻人不太一样,相爱了就认定了一辈子”。如他所说,后来很多年两人感情仿佛如岁月的酒愈酿愈浓。贾老辗转天津、北京、成都学习工作,妻子舍弃了自己的事业,无怨无悔也相继来到他所在的城市。

  生活不总是理想的,那时他们也会因经济而烦恼,每月两人的工资只有110元,隔七八年才会带着两个孩子回一次北方老家探亲,有一次回来后孩子生了病,贾老家里却连挂号费也拿不出,只好将家里一直在订阅的参考消息打捆卖掉,这才给孩子挂上了号。

6402png.png

  贾老退休后一直悉心照料患病的妻子,从他口中得知,妻子年轻时就患上了冠心病,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各种疾病也来了: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他一直照顾老伴儿直到2014年10月离世,没有叫苦叫累,没有任何怨言。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没有听到贾老对爱妻怎样真情的告白,但这默默的陪伴与照顾,何尝不是最浪漫的爱的表达呢?

  贾老虽已至鲐背之年,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被问到长寿的秘诀,他笑着回答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讲,得益于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国家的政策落到了实处,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就没有不好的理由。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几点:一是多运动。我自己年轻时就喜欢运动,打篮球,后来就改打乒乓,再后来打太极,现在改散步,总之要找到与年龄相当的运动方式。二是心态好,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让生活有滋有味。三是爱好广。”说到爱好,贾老非常有艺术天分,他不仅参加合唱团、自谱歌曲,还写下了大量诗文,包括为成电谱写校歌歌词等。

6403.png

  贾老关于青春的奋斗以及爱情、长寿的故事,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楷模,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成电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难忘

——访九旬离休老干部龚振国

640.jpg

  龚老并非四川本地人,他生于上海,在1948年加入了上海的地下党。1949年5月,党中央下令解放西南。身为地下党员的龚老就在其中,与他们同行的还有来自上海各高校的约2000名师生。从上海出发,途中只坐了一趟到武汉的火车,剩下的路程都是步行,到了年底才来到了四川。这段艰险的路程,龚老却轻轻带过,年轻的他不为长途跋涉而气馁,而今90高龄依然对那段岁月记忆深刻,豪气干云。

  来到四川后,龚老先在四川省委担任理论课教师,为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讲授理论课。1957年龚老来到成电工作,成为成电的第一位团委书记。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龚老说所有的院系挤在两栋楼里,学生的食堂也不过是如今的二教楼前的一处临时搭建的大棚,可是回忆起开始建设时的艰苦岁月,龚老却是谈笑风生,娓娓述说中眼中尽是怀念。

641.png

  对于成电,龚老也有着自己的期许。龚老曾经担任过第一批成电学生的班主任,对于那时的学生们,龚老笑着说那时的学生们家庭都很贫苦,所以所有学生学习都很刻苦,回忆这些的时候龚老的眼中透着浓浓的自豪感,仿佛为那时的学生而骄傲。龚老说时代在发展,那时的学生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信息,不会在课堂上和老师主动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更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老师多沟通。“学生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成电才会有更好的发展”。龚老的话语间充满了对年轻人奋发成才的盼望和对成电美好未来的期许,这位为成电建设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人不禁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虽已至鲐背之年,龚老却仍然精神矍铄,聊天时思路也十分清晰。当问到长寿秘诀时,龚老并没有说太多,只是说“我的人生其实很平淡,我觉得平平淡淡的去过一生就很好了”,龚老说的时候语气淡然。其实当我们去采访龚老时,看到龚老的房间布局很简单,两张铁架床,柜子里放着些生活用品,便是龚老的平常生活所用了。之前龚老偶然提到句曾想着要旅游,只是因为一些事耽误了。如今已经90高龄的他,平平淡淡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也许,长寿的生活并不是要多么细致的计算生活的一切,只是平常心对待,细水长流间就过好了自己的人生。

只一眼,便此生

——钻石婚夫妇张开华、赵桂兰的爱情保鲜秘籍

  留苏回国,兢兢业业为成电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终生是他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从哈尔滨到苏联,再到成都,一路上与妻子风雨相伴是他红色家庭出身的风度与气节;与妻子风雨相伴六十年相恋如初,相敬如宾,是他在六十年岁月里真挚爱情的最美绽放。

a43f02314712e2f203aa814a8e6948b7.jpg

  木心的诗歌中曾写道“从前的日色变的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句话用来形容张教授夫妇再贴切不过了。张开华说:“那个时候的感情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啊,是很简单和很单纯的”。他们的相识简单而纯粹。他们的父母都是从河北逃荒到哈尔滨的老乡。他俩高中就读哈尔滨的同一所中学。

  张老回忆说:“我们是一个组的同班同学,她坐第一排,我坐最后一排。但三年的高中生活,我们几乎彼此没说过一句话。” 但冥冥之中却使两颗羞涩懵懂的心拴在了一起。“只一眼,便此生”,就这样两个人便定下了终生,从此天涯海角携手同行。

d7ac7eec1352ed0c71ac44ccc8e2c49b.jpg

  1955年高中毕业后,张老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在当时收分比清华、北大还高的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一年后又出国进入苏联基辅工学院学习。两个人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苏联,那个时候通信不便,跨国邮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因此两个人很少通信联系,但两颗思念的心却彼此牵挂、彼此忠诚。在张开华心中只有赵桂兰,只有为祖国学习的信念。

  在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生活的条件比较艰苦,两个人更多的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耐得住寂寞,同时能在关键时刻要有默契,能够相濡以沫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做到福同享,难同当。1968年有了女儿之后,一家三口人仍然是居住在一间筒子楼生活。但是,这没有影响他们努力工作,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去。

  60年的共同生活,他们始终想在一块儿。张老教学备课,赵老在完成自已的教学工作后就帮他画挂图;张老买菜搬煤,赵老做饭洗衣;有时张老带学生到家里,赵老就给他们煮东北风味的水饺吃;张老出国出差,赵老为他仔细地准备好行李;60年的相互陪伴,始终想在一块儿,他们从不拌嘴。

此生随你到天涯

——钻石婚夫妇雷新民、王素成的爱情生活

  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年轻的雷新民是解放大西南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曾作为连军事代表参加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改造,为解放大西南做出过贡献。由于政治上可靠、立场坚定,心灵手巧,解放后从西南军区机要局调到中央机要局做机要工作(是参加我国第一台密码机的研制成员之一)。由于机要工作需要进一步发展,可谓重任在肩。1956年,雷新民在组织的委派下,进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深造,以期更好地为党服务。这样他就成为了成电的首届学生并留校工作。

e80db3a7c34e0abe9b9d7e02509252bc.jpg

  在成电,雷新民不仅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的事业,更是与同班同学王素成相识相爱并携手走过六十年风雨历程,情如钻石。回忆走过的路,雷老总结说,爱情的基石就是要有共同的事业。当年他和王素成机缘巧合一起留在成电,因为同班,所以有共同的语言。谈起当年的相识相知,两老的思绪回到60多年前的艰苦岁月,国内的无线电技术日新月异,所有的教学资料都来自于苏联,那时条件艰苦,因比同班同学大3-8岁的雷老自然成为班里的老大哥。

  雷新民是带薪读书,所以他常常拿出自己有余的生活费接济同学。王老家境虽不宽裕但也比一般同学要好一点儿,所以她也常常用有限的生活费帮助同学。相同的品格也使两颗心更加相吸。王老师回忆说,自己比同龄人大两岁,雷新民又是班里的老大哥,两人俨然成为班里的大哥大姐,所以两人更有共同话题,自然地走到了一起。1960年毕业后二人喜结连理,基于国内人才缺失,他们被选拔为“拔青苗”留校,雷老从事着半导体方面的研究,而王老师选择专攻无线电元器件。从此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深深地扎根在成电。

6c243f47cda8ed70240260ec98c157e3.jpg

  长久的爱情需要经营。雷老的工作比较忙,有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干事干练果敢。王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做好家里的后勤工作,全力支持他,从不干涉他的工作,从不拖后腿。雷老碰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总能得到王老的关怀慰藉,王老始终保持一颗坦诚之心,默默支持雷老的工作。偶尔拌嘴,王老总是宽容理解雷老,而雷老也总是以他的坚毅勇敢撑起一片天,使王老能踏实和安定地生活。

  只有经历平凡岁月的洗炼,爱情才能愈久弥新;只有一起共守柴米油盐,才有真正的风花雪月;只有坚持锻炼,才能多做贡献。王老说:“身体是事业和家庭的本钱。他(雷老)始终坚持锻炼身体,我则坚持打太极拳,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聊到兴起,王老还在楼顶平台上给我们现场亮了一个身段,86岁的老人感觉只有60岁,实在令人敬佩。

  老同志们的故事,见证了成电的成长,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楷模。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如何在成电谱写出更加精彩的青春。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