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课程思政】白话通信与计算:一门让新生“还想再上一次”的研讨课
文:何乔 学生记者团 罗文婧 贾爽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1-10 6816

  “老师讲得很好,用现实中的例子承载了晦涩的知识点。”

  “课堂内容充实,有思想性和深度,让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专业和行业,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老师认真负责,讲课生动有趣,让我们很享受课堂,真希望能再上一次!”

  从2017年开课以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白话通信与计算》就广受学生好评。课程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通信与计算问题与事例,在师生自由讨论行业与专业总体结构与典型技术过程中,融入大量本领域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01109142250.jpg

大学的学习,很多都没有标准答案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5年,学校开始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各学院积极行动起来,结合专业特色,组织知名教授担任主讲教师,让新生研讨课覆盖到每一个新生。经过几年的发展,信通学院开设了7门新生研讨课,一共17个班,而《白话通信与计算》则是其中一门。凌翔教授、陈智教授和方俊教授围绕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案例和讨论题目,为同学们打开专业学习的大门。

  凌翔认为,新生研讨课重点不在于讲授学科或专业知识,而是应该以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基本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主动学习和研讨式学习的能力。“大一新生刚刚经历高考踏入大学的校门,我们要让他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换。毕竟大学的学习,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作为信息领域的两大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白话通信与计算》设立了6个研讨专题,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信与计算问题与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部分典型技术。上课的形式以师生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同学们多人一组就老师布置的专题展开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做报告,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再由老师点评,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通信与计算中的概念、体制、典型问题、典型技术、发展特点等。

  研讨题目都十分的新颖有趣。比如今年凌翔曾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学校想邀请领事馆总领事来学校开讲座,如何进行邀请过程?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个虚拟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来了解通信的建立与传输过程。结果有几位同学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还专门抽空去了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了解了相关的流程。对此,凌翔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他认为“00后”的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并且在这过程中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把价值引领浸润到每一个章节

  凌翔认为,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每一个历史瞬间都反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坚实脚步。“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我们让他们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这样他们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将来才能以自己所学所长报效祖国。”

  老师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多址传输与功率控制”章节,凌翔会给同学们讲我国在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进步历程。他会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讲解TD-SCDMA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国家移动通信飞速发展背后一代代通信人付出的努力。他会讲述我校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华为的深度合作,3GPP RAN1#87国际标准化会议前期的Polar码等候选方案在我校实验外场进行的性能测试,并结合华为的Polar码被写入5G标准来分析国家移动通信行业目前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陈智教授布置学生调研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意义与挑战。方俊教授在人工智能专题布置一些小设计,让学生感受新技术的独特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凌翔选择把第二个章节“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内容讲解放到学校的电子科技博物馆。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通信和计算机历史实物来了解技术发展的迅猛变化,从而强化使命担当。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曾善星曾在大一时上过《白话通信与计算》,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电子科技博物馆上的这堂课。“我记得当时在博物馆看到一架无人机,老师告诉我们说这架看似普通的无人机是用于‘5.12’汶川地震后堰塞湖勘测的。它及时获取了重灾区堰塞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处理堰塞湖和避免下游城市遭受洪水灾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这项任务就是我们学校老师完成的。这让我们在自豪之余也感受到了成电人的担当精神。”

微信图片_20201109142303.png

微信图片_20201109142310.png

  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凌翔都将价值引领融入其中:分析中国量子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讲解网络空间国家主权的中美交锋,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揭秘中科院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历程,引导同学们建立使命意识和工匠精神……凌翔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们明白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应该是沁润在信息科技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服务的所有环节。

培养“电子信息+”的精英人才

  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围着凌翔问各种技术问题。有同学评价说,“老师非常幽默,课堂上笑声不断,课堂氛围很欢乐也很活跃。例如在每一小组展示完自己的研讨成果时,台下的同学总是踊跃发言,而在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也会积极发言。”

  如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这一方面是由于凌翔把专业知识的讲解融入生活案例中,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来帮助新生理解专业概念,这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在讨论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时,他会引入一个相公与娘子的故事:有一位相公千里赴京求学,娘子如何保证每个月的盘缠能可靠地送到相公手上?在讲解类脑计算时,他会让同学们先去研究“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另一方面,凌翔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上拆解了一个通信基站,让学生亲眼看看什么是基带处理板、射频处理板、天线。把一款名为Human Resource Machine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运算器、寄存器、指令等。

微信图片_20201109142241.png

  《白话通信与计算》只有16个学时,但是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其中收获颇多。“通过这门课程,我首先明白了我所选择的‘信息与通信’大类专业是干什么的。另外,这门课程也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专业的确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给我们介绍了国家通信事业的发展以及学校在这其中做出的贡献也让我感受到了成电人的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这份精神力量之后也会激励我好好学习,报国图强。”2020级新生李茂说。作为“过来人”的曾善星则认为,“这门课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因为这门课老师讲的内容以后我们会有更深入的学习。事实上,这门课更多的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学习思维的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才是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总结自己的授课风格,凌翔说自己爱提问,爱“跑题”,比如说讲专业课“通信原理”,可能讲着讲着就跳到数字逻辑电路了,然后过一会又跳到程序设计。对此,凌翔认为,现在的工程问题都是复合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学科能够解决的。“我希望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中,要培养系统的思维和全局思维,学会自顶向下看问题,成为‘电子信息+’的复合精英人才。”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