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曾勇校长受邀在“第十五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做主题报告
文:向桂君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0-12-14 4694

  12月11日-12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浙江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五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邀请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协会、高水平工科大学、知名工程科技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工程教育系统创新”进行广泛深入研讨。曾勇校长应邀参加会议并做题为“高水平‘科研育人’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电子科技大学‘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图.png

  曾勇的报告从“缘起:为什么”“实践:思考和规划”“案例:怎么做”三个方面展开。他从历史到现实,理念到实践等不同维度深入阐述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科教融合“科研育人”国内外通常的做法,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全面实施科教融合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和全面推进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两大方面的举措与经验。

  曾勇认为,自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以来,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共识。但时至今日,如何有效应对“科研漂移”与“教学漂移”现象,合理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仍然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要攻克的共同课题。当前,国内外高校在促进科研教学协调育人方面采取了不少好的做法,这些举措还主要聚焦在“第二课堂”,如何在教学主阵地“第一课堂”寻找突破口显得尤为重要。

图2.png

  曾勇接着对科研育人的理念和本质进行了阐述,以及基于这些认识学校开展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否则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曾勇认为,科研育人就是基于学生的“求知本性”,通过恰当的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创造、而且要大胆创造,持续激发其学习、探索、创新的热情和潜能。要让有优秀科研经历与学术造诣的老师从事教学,从新生第一节课的课堂就开始带领学生,与学生一道进行探究式教与学,让“研究”成为师生共同的自觉意识、自觉习惯,进而成为一种能力、一种精神。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掀起并持续推进课堂革命,打造了从“新生研讨课”开始多类型研究型课程体系;打造了从“新生项目式课程”开始的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项目式新工科课程体系。

图3.jpg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优秀教师个体还不足以实现科教融合对学生四年的成体系培养。为此,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以此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落实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发动高水平科研团队主动实施并开发系列课程,把“科研育人”成体系的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从而突破传统在课外开展科研训练的模式,把科研育人深度落实到“第一课堂”。学校按照高水平引领、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先后启动实施了“智能协同感知”卓越成长计划、“微电子与微系统”栋梁计划、“泛在互联通信”鸿鹄计划、“电子测试与智能制造”攀登计划、“光电子器件”光引未来计划、“脑器互联交互”脑智明珠计划等6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曾勇结合这些具体案例介绍了学校实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的理念与目标、组织形式、关键突破口、管理配套与保障措施。学校通过实施这一系列计划,打造了“赋能→赋新→赋值”的创新环境与成长社区,形成了全新工程教育场景。

  据悉,此次会议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召开,旨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探讨如何全面提升工程教育以及工程教育系统创新,以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会议在11日举行了主论坛,12日举行了“新工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面向关键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在线课程与新形态教材一体化建设”等分论坛。



编辑:肖洁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