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杨海光: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起航新征程 推动科技创新跃升新能级
文:科研院 新闻中心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3-05 5286

  【编者按】2月26日,2021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学术报告厅闭幕。组织部、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规处、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国际处等8个部门和材料学院、基础院、数学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经管学院等6个学院负责人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光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7dd52881e3c9a927092b8628f8fb0946.jpg

  今天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想通过梳理“十三五”学校的科技工作,总结成绩经验,分析短板不足,为学校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能力再次跃升提供借鉴。

一、“十三五”进展与成效

主要从三个维度总结。

维度一:科技创新硬实力

科研到款逐年攀升。根据经验数据来看,每个五年计划,学校的科技规模都会发生一次阶梯性的跃迁。从学校整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较“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从二级单位来看,2020年有6个单位到款超亿元,创历史新高。从团队来看,近几年大团队对学校科研规模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大团队的经费占比达到了62%。

承担重大重点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型号任务研制,2020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数是2016年的3.6倍,是2010年的15.5倍。

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近几年立项数和规模不断攀升,特别是去年自然基金规模达到了2.3亿。“十三五”期间,我们在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和创新群体上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家级奖励方面实现了一等奖的突破,在基础原创性成果方面实现了《Science》《Nature》正刊文章的突破,授权专利的数量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维度二:科技创新融合力

任务渠道覆盖面持续增加。“十三五”时期,国家对科技计划进行了调整,在这样一个变革期,学校、学院和广大老师对新渠道、新计划和新领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敏感度和开拓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行业融合力度加强。近年来,学校一直倡导并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与航空、航天、电力、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力度逐步加强。2020年,校地校企合作经费规模达到5.1亿,比“十三五”初期增长了2倍多。

维度三:服务社会影响力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投身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设立研究机构。与首批相关国家实验室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筹建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筹建工作。与35个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服务产业、企业、社会需求获得的经费数总计达到18亿,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7倍。

总之,“十三五”期间,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和卓越贡献,团队效应明显。学校科技工作推出了“攀登工程“等一系列抓手,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初见成效。

同时,我们也在密切关注兄弟院校的进展。相比之下,大家都在快速发展、且在相关领域成果亮点纷呈,面向未来,我们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二、“十四五”的几点思考

(一)短板分析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了目前制约科技创新水平再跃升的瓶颈。

一是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仍然存在。我们仍然习惯在自己熟悉的道路上去争取资源,在优势领域方向的整合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牵头国家级重大工程及系统级任务少,科研结构性潜力未完全释放。二是创新能力的跃升力度有待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还比较缺乏,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要完善,持续产生全球性、原创性的重大发现的动力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技术供给力未充分体现。三是创新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潜心研究、相互欣赏、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还未完全形成。

在电子信息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科研能力进一步跃升,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供给是我们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十四五”发力点

“十四五”期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世界科技前沿,高质量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前瞻性布局;整合优势资源,谋划落实大任务。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重大原创成果突破。要保持定力不折腾,持续做好三大计划,同时用好中央高校业务费,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非共识和无人区的“从0到1”的研究。

三是建设大型基础科研平台。要抓住国家实验室重组的契机,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借四川筹建国家实验室的机会,依托学校建设大型基础科研平台。推动集成攻关大平台在两年左右推出系统级成果,形成示范效应。培育建设前沿科学中心。

四是集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三个科研先行示范区和示范点要率先行动。尤其是在牵头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重大任务上,“十四五”期间还要争取实现更大的突破。学校、学院和学者教授要共同努力,在各大专业领域不断提升学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2020科技大会颁布了成电八条,还有配套的8个文件,希望各二级单位、团队、老师们在科技大会期间充分贡献智慧,积极研讨,提供宝贵意见,目的是在今年科技大会闭幕时形成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成电方案,推动“十四五”实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再次跃升。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