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在行动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扶贫在行动】陈思佳:“为家乡带货”诠释成电学子的责任担当
——在学校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新闻中心 图:逆光摄影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5-13 5039

【编者按】5月1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隆重举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会上,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彬彬教授,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学校派驻岑巩县塔山村第一书记赵冰,1982级校友、成都韩希云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汪龙,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积淀情忆”云实践队队员陈思佳,分别代表获奖集体和个人做了交流发言。以下是陈思佳同学的发言内容:

交流发言-陈思佳-2.jpg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积淀情忆”云实践队的陈思佳,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下商店面临经济寒冬,农产品大面积滞销,草莓无人收,蔬菜卖不出去,农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劳作一年的成果烂在地里。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我不禁思考着,作为一名成电青年学子,我能够做些什么?

在学校“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感染下,我暗下决心,发起了“我为家乡带货”助农扶贫系列实践活动。销路窄,就扩销路;销路难,就促推广。短短两周时间,我们的队伍从1个队长,发展到5个小分队,再到12名成员和5位指导老师,队伍迅速成形、壮大,但困难也随之到来。没有往届参考材料,没有直播参与经验,一个从零开始的队伍,要到哪里去联系上滞销的农民,要怎么为村镇做出推广呢?

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且什么困难都难不住成电青年们的积极作为。在耗时近三个月的筹划下,“我为家乡带货”顺利落地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四川5个省份。为了达到更好的直播效果,我们曾因为一次选品而踏上了12小时的往返车程,为一场直播横跨了1000多公里的远程连线,与当地的县级媒体合作直播食材加工过程,在烈日当空的内蒙古赛汗塔拉草原上开展户外直播,在大西北田间让大家看到真正的从石头缝里长出的南瓜。

直播间里,成员们“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设计“朱广权式”押韵段子、“李佳琪式”口头禅,就连平日里最腼腆的那个同学,几次直播过后都轻车熟路地和观众开始互动。数十场直播采访下来,场均15000+的在线观看人数,单场过千元的销售佳绩,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四川仪陇县石骡村退伍老兵刘兴建爷爷的相处。记得线下踩点的那天,我们刚到刘爷爷家里聊着天,转头他就不见了人影,回来时他拿着几根地里刚摘的黄瓜,削好了皮招待我们。一路上他向我们分享着国家对村里的种植扶贫政策,还用家乡话反复说着:“太感谢你们了,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学校把你们培养的好!”那一刻,我很庆幸自己选择并走上了这条“直播带货”的扶贫道路。

“情忆云实”实践队是成电269支学生实践队伍中的成员之一。实际上,在助力“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成电青年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贡献社会。我们自主创建“觅课堂”支教平台,通过线上课堂走进凉山;建设农村广播系统宣传脱贫攻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背景下,我们参与“地摊经济”的调研,聚焦政府治理改革、信息化改革,以“青年观察家”的身份,感悟建党百年来的发展成就。

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青年人的责与担。从返乡创业,到社区服务,从支教扶贫,到调研实践,成电的青年学子不断创新探索,助力脱贫攻坚。 

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成电的青年学子更将以激情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更多的地区发光发热。在这里,我们也诚挚地邀请和倡议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我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我们一起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谢谢大家!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