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刘思逸、郑雨嘉:合作顶会论文,齐赴名校深造,这样的好兄弟你慕了吗?
文:学生记者团 补城忠 王旭、软件学院 张诗晗 图:软件学院 张诗晗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7-13 12716

思想的交流往往是科研灵感的来源,无间的合作常常是科研突破的助推器。两个志趣相投的人遇到一起,向着同一个领域探索,成为彼此路上的“同道者”。

这就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国际菁英班本科毕业生刘思逸、郑雨嘉的故事。

从大二至今,刘思逸与郑雨嘉一起合作完成5篇论文,有2篇被国际顶尖学术会议RecSys、AAAI2021收录。本科四年,他们有全身心投入的专注,有过挫折,有过“分歧”,但更有收获。

1.png郑雨嘉(左)和刘思逸(右)

一个词描述对科研的最初感觉

“迷茫。”刘思逸笑着说。

2018年4月,还是大一的刘思逸报名参加了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大赛的主题是基于脱敏和采样后的数据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活跃的用户。“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数据挖掘,虽然最后我们没能进入复赛,不过这也让我对数据挖掘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是这次比赛为刘思逸走上科研道路埋下了伏笔。作为国际菁英班的学生,学院给每位同学配备了1对1导师,刘思逸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方向。他说:“科研让我感受到了之前学习中未尝有的体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路径,有的只是在未知中探索。因此,那段时间我只好不停地读各种各样的论文,并与老师分享自己的进度。随后在老师与学长的指导下,慢慢对科研有了感觉。”

3.jpg

“新鲜!”郑雨嘉笑着说。

与刘思逸不同,2019年2月,郑雨嘉作为交换生前往台湾科技大学学习。在台湾科技大学期间,郑雨嘉看到身边大部分同学都有着非常多的科研实践经历,他暗自下决心要主动去尝试科研。“那时我自己想了一个题目,和刘思逸一起花了一些时间,完成了论文初稿,并在学院饶云波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后续修改和提交。”而这一次,也成为了两个小伙伴的第一次合作。

一句话总结最“崩溃”的一次科研经历

“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让他们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5月,刘思逸在成电学习,郑雨嘉则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两个人相隔千里,在一次线上研讨中突然迸发出了灵感:“Balancing the multi-level interaction in session - based recommendation”(平衡会话推荐中的多级交互),在这篇工作时序列推荐中第一次引入序列间物品交互的工作。

当时我们想到这个课题时,都非常的兴奋,觉得它一定能在领域内给别人带来一些启发,构成一定的影响。”为此,两个人一边完成着学业,一边远程交互讨论科研。刘思逸顶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和郑雨嘉最终共同完成了这篇论文。

然而,现实很快给这两位满心期待的少年泼了一桶冷水。第一次向WWW会议投稿被拒,连夜修改,再被拒,再修改......就这样循环往复,到最后这篇论文还是没能够发表。

4.jpg

对于这段失败的经历,他们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对我们帮助最大的一段经历。从每次的修改重投中,我们的写作技巧、实验设计等都得到了切实的提升;面对每一个坏消息,我们的心态逐渐平和,对拒稿也不再是那么的恐惧了。这些都帮助着我们一步步成为一个更成熟、更专业的研究者。

一句话总结你们遇到的分歧

“1+1>2!”

2020年3月,在合作“Cold-start 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 via Meta Learner”(《基于元学习的冷启动序列推荐》)这篇文章时,刘思逸和郑雨嘉在设计主体对比实验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为了“说服”对方,两个人各自都去收集了一些相关文献中的说法,来“补充”自己的观点。他们就像两个赌气的孩子,都想用更全面更权威的知识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5.png

序列推荐的元学习任务设置

几个回合的“切磋”下来,两个人竟然都被对方说动了。最终,他们都认同了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共同拟定了新的基准方法系列,让文章的主体对比实验更具有说服力。郑雨嘉说:“君子和而不同。观点的碰撞其实是推动一个课题进步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不能够用一个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他人所提到的往往是自己理解的不足。通过两个人的‘争论’,我们能够将论文做得更全面、深入,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6.jpg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们的论文被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AAAI 2021(CCF A类会议)接收。

他是个怎样的人?

“刘思逸对科研很有热情。有一次快截稿了,时间却早已是凌晨。打开overleaf(类似于在线共享文档的应用),发现他还在修改,并且很迅速地迭代了一些实验方面的结果,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当中去的。这种‘同道者’的感觉让我很感动。”郑雨嘉说。

“郑雨嘉能够时时刻刻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高效地向目标前进。凭借着这种精神,我们虽然在科研上走了许多的弯路,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一切都非常感谢他。”刘思逸说。

本科毕业后,郑雨嘉与刘思逸后将分别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深造。

“还希望和对方合作吗?”

郑雨嘉笑着说:“当然还想继续和对方合作!”

刘思逸也笑着说道:“我已经开始期待我和他的下一次合作了,我相信未来我们能够合作取得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编辑:闫乐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