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9月25日,“2021电子科技大学创新领导力论坛”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荣,苏世民书院学者何佳恒、朱玮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涛教授、97级校友李巍、“立人班”学员李智琪作为嘉宾共同探讨“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出席活动。视频隔空对话,南北思维碰撞,令在场学子听得如痴如醉,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创新与领导力
周涛认为,创新力是一种内驱力,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其核心可总结为八个字“批判探索,特立独行”。批判指的是不盲从、不盲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探索的过程则可以概括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特立独行是指独立思考,不被环境抹去棱角和闪光,要真正享受孤独。周涛认为创新作为可以作为一种路径和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陈荣着眼于企业家的创新和领导力,结合当今时事,提出企业家需要对宏观形势与政策更加敏感。他以当今教育、游戏、房地产行业变化与三胎政策的关联为例,发问“存在即合理正确吗”“需求合理吗”,当面对这些不合理的需求时,需要有相应政策控制供给方,这也就需要相关企业领导者开拓创新,带领企业走出阵痛期。通过格力集团的例子,她指出伟大的企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创新,需要领导者有创新精神。同时,创新要符合主流导向,要拥有国际视野,要寻求底层突破。
李巍以文创产品为例,提出创意和创新的差别:创意是在现有基础上对于形式和选择的一种丰富,而创新是从0到1,从简单到高级,从一维到多维的颠覆性创造。创新之于国家有重要意义,能带来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资源分配权;而创新是一种特立独行,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一种危机感。谈到培养领导力,李巍认为需要同学们“入世”,要兼容并蓄。
何佳恒结合切身体会得出创新与国家的前进和富强和青年人紧密相连。创新需要青年人对于世界的好奇、脚踏实地的积累、挑战已有权威的勇气、敢于质疑和被质疑,需要有砥砺前行的忍耐。提到创新与领导力,他认为二者有一定关联:二者都是在为后人指明方向,都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获得成果都必须真打实干。
朱玮琛提出创新分为三种:开天辟地的创新、微创新和复杂协调的创新。微创新指的是诸如流水线这样看起来小但作用很大的创新,复杂协调的创新指把不同复杂的系统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更大价值的大系统的创新,如智能手机的发明。那创新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呢,可以概括为“视角”“共情”“责任”三点。
当下的青年大学生如何拥抱创新
李智琪同学从参观我校电子科技博物馆的经历讲起,谈到自己想到展品背后故事和创新史的感动。她说,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发明者的坚守和特立独行,我辈少年更应继承这种精神,做时代担当。她认为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与世界接轨,做一个发现者,探查整个世界的环境,造福民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提升领导力。
周涛认为创新是一种较高层的能力,他倡导同学们不能只追寻可以被量化的短期个人成果数据,应该去追寻很人生的意义。比如,广泛阅读,勇于尝试,但不要一味追求尝试的广度,尝试一件事做深做精。
陈荣认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助力,她介绍了清华关于创新的培养方案,比如有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清华也开设了很多批判性思想的课程,通过小班式教学保证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开设探究性课程。苏世民书院也做出种种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巍认为要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从学校老师的角度可以给予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我创造的想象空间,同时如果同学们习惯了“应试思维”这种填鸭式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就会限制自己的创新,所以他希望同学们培养思辨精神,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但是思辨不是质疑一切,还应该充分的吸纳和包容,尤其是借鉴原有的好的创新案例模式和人的成长经历,同时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实践和试错。
朱玮琛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到校园内外去体验了解,去发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与别人交流时,我们先可以预设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尽力做到像干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同时,他也呼吁大家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引用了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大家。
何佳恒认为我们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也可以在本科阶段选择一件小事,尝试从头做到尾,体验这种体验、试错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大家后面的发展都是极好的帮助。
此次论坛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举办,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支持。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