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个提案很重要、很必要、很需要!”10月9日,在四川省政府领衔办理政协提案专题会议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了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农工党党员魏彦玉等13位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并对提案给予了充分肯定。
省长挂帅领衔督办 真抓实干落细落实
今年,按照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省政府领导各自领衔督办一件政协提案。由魏彦玉教授等13位政协委员联名的这份提案,题为《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推动我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该提案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但四川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解决原始创新成果少、基础性研究投入不够、交叉研究领域较窄等问题。
提案建议:一要加大基础性研究项目投入,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二要重视和鼓励交叉研究,结合省内实际情况,组建一些交叉学科基地并给予经费支持,吸引不同专业的学者进行共同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黄强对提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科技创新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关注的“三件大事”之一。应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找准定位,结合国家和四川重大需求,突出前沿性、原创性、交叉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省内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取得更多新原理、新方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尽快成立基金管理机构,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评审、绩效评价等管理机制,不断为科研工作者松绑赋能,让科技创新活力充分激活、竞相迸发。
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四川省基础研究的支持,结合四川省实际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制省自然科学基金规划和专项指南,创新体制机制,为科研工作者松绑赋能。2022年四川省将在现2.5亿元基础上新增3亿元,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相关工作。
会议现场,第一提案人魏彦玉和联名提案人杨仕文、王晓茹、寇纲等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副校长徐红兵,以及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对如何落实好提案纷纷建言献策。曾勇建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要倾向于年轻科研工作者,支持更前沿更前端的研究;要结合四川重大发展领域提炼基础科学问题,并敢于在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杨仕文建议支持支柱产业创新项目、重大基础项目优先落地。
立足实际深入调研 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为什么要做这个提案?魏彦玉说,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特别是当前我国对科学知识和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培养的博士总量和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更应该珍惜和善待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以及通过与同事和同行交流,魏彦玉发现,许多年轻的博士由于种种原因在科研方面提升较慢,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甚至没有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深切地感到,年轻的博士在成长起步的关键阶段,亟需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科研项目支持。
“他们朝气蓬勃,想法新奇,但可能还不太明晰、成熟,由于积累不够,在刚开始工作时候,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级的有关项目。而恰恰是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创新的旺盛期!”魏彦玉表示,“如果能够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这些新的想法将有更多机会转化为成果!”
针对这个问题,魏彦玉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2020年7月,他参与了由四川省科技厅、财政厅、政府督察室、政协提案处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前往浙江、广东等地实地调研。他说,有的省份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川省也应结合实际,采取务实举措,加大对青年和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因此,他建议成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从“一般”到“重点”、“重大”等级别的项目;一般项目单项支持经费不必过多,但可以增加项目数量,以支持更多年轻博士从事基础研究。这些小而多的支持,可以发挥“种子基金”或“人才孵化器”的重要作用,让青年人才更好地成长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两会期间,魏彦玉与教育、科技等其他界别的12位政协委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黄灿华(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和法医学院)、杨仕文(电子科技大学)、寇纲(西南财经大学)、王晓茹(西南交通大学)、吴孟强(电子科技大学)、周世杰(电子科技大学)、张祖涛(西南交通大学)、王家福(四川传媒学院)、边慧敏(西华大学)、寒露(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龚灏(成都理工大学)、王厚军(电子科技大学)等作为联名提案人对该提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办理结果超出预期 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省政协提案委主任杜兰举表示,由省长领衔办理的该项政协提案,常务副省长一同参与协商,并取得了很好的协商成果,这是一场政协协商与政府协商衔接融合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人王晓茹说:“办理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魏彦玉教授表示,对这份提案的督办落实,不仅对年轻博士等青年人才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而且也是加强和推动四川省基础研究的一座“里程碑”事件,将对四川省未来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