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和路径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米华全 刘宗灵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媒体 时间:2021-11-20 3908

  编者按:1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思政讲理”专栏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米华全、刘宗灵的理论文章《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和路径》,全文如下:

截图20211121203013.png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推进讲话精神深入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融入促进讲话精神理解感悟,以融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以融入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推进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

  1.坚持政治引领与学理探究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科学文献,既彰显了鲜明的政治性,又蕴含着丰富的学理性。这要求在推进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引领与学理探究相结合的原则,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讲话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是把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高的政治站位,把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通过党的历史、民族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理论知识来表达和阐述,强化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领悟讲话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为什么历史和实践会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全心全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另一方面,要紧扣学理哲理,提高讲话精神的理论感召力。高度的政治觉悟是以科学的理性认知为前提和基础的,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离不开对政治话语、课程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学理性探讨、阐释和传授。要加强对讲话精神的理论阐释和研究,提升思政课的理论穿透力,如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思想新观点的学理性研究,用科学的、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政治认同、明理辩道、笃学行之的时代新人。

  2.坚持统筹推进与精准施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将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坚持统筹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理念原则,既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谋划、系统组织的政治优势,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各门思政课特点,提升融入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在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把握中,注重系统部署和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构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才能把握好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百年党史的主线主题。因此,在推进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工作中,要把讲话精神的总体讲解和个别理论观点的重点阐释结合起来,把讲话精神同高校思政课教材现有内容结合起来,从讲话精神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视野来考量和安排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在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把握中,注重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推动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联系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区别、有侧重地传导和供给讲话精神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或理论不足。同时,还要根据各门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实际,认真梳理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结合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分专题、成系列地开展集体备课,做到各门思政课既系统完备、相互照应,又不交叉重复。

  3.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原则,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学说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所需。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凸显真理在行为指导方面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一方面,要彰显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理论魅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在理论上做到真实、准确、科学,把理论讲透彻、说明白,讲得深入人心,让学生充分感受讲话精神的理论魅力,才能深化他们对讲话中体现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擦亮人生底色。

  另一方面,要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实践导向。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进行理论升华的结晶。只有将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让真理入脑入心,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注重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关切,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与期待,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选择,增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推进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思考

  1.推动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融入高校思政课能不能取得成效,教师是首要因素和关键因素。要求学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教师首先要学懂弄通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要求学生践行讲话精神,教师首先要当好践行讲话精神的表率。只有让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讲话精神,才能赢得融入工作的主动权,才能把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落实到每一堂课。

  其一,加强专题培训和自我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吃透讲话精神。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把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摆上重要日程,邀请有关专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聚焦课程教学内容认真开展自学,准确把握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以及内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做好融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其二,加强理论探索和研究阐释,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要发挥高校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优势,组织专家学者特别是一线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重要创新点、关键点,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等项目指南中,设置讲话精神相关选题,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鼓励思政课教师从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系统把握讲话的理论内涵和融入要求,努力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做理论的“创造者”,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工”。只有先把教师用讲话精神武装起来,才可能让教师在融入工作中站稳讲台,也才能让学生从讲话中汲取有用的智慧和力量,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思维。

  2.推动讲话精神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政治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组织、思政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等协同推进,还要求思政课教师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各门思政课教学目标任务,找准讲话精神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将讲话精神有效、合理地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有效衔接,使讲话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实质系统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重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牢牢把握三个“深刻改变”、“一个主题”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讲清楚党的百年发展脉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从结合三个“深切怀念”,引导大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阐明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依法治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的科学含义。各门课在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各有侧重的同时,也要注意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搞好相互衔接,做到同向同行,整体发力。

  3.讲话精神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运用。在开展讲话精神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特征和需求,利用各种符合思政教育实际、深受学生喜爱的新途径新方法,改进和完善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和教学载体,增强讲话精神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推动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过程中,要坚持大历史观的视野,采用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确立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教学指向。要积极探索专题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和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教学方法,用好百年党史案例和身边事例,做到以史明理、以情动人,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实践教学功能。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把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中的红色教育资源与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深入党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唤起大学生对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

  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要推动网络教学成为继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之后的有益补充,发挥线上线下集成教育的优势。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利用主题网站、网络课堂、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手段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教学活动,及时呈现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及时回应大学生的疑点和关注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探索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学习中实现思想和道德的内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可视化、知识图谱等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准确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推动讲话精神教育内容的自动供给、精准分发和智能推荐,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金资助:四川省社科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项目号:SC21SZ005)】

 

  文章链接:http://marx.cssn.cn/mkszy/yc/202111/t20211117_5375063.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