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汉服博导”蔡尚伟教授探讨汉服文化和数字文创跨界融合
文:杨栩宁 于秉楠 图:张诗晗 来源:软件学院 时间:2021-12-15 3877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2月9日,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汉服博导”蔡尚伟教授做客成电讲坛·信雅系列,以《汉服与数字文创》为题,娓娓道来传统服饰之美,与成电学子共同探讨汉服文化和数字文创深度融合。

2EC2C87C365781DF24D7D864015_9A2E7A9D_6F6

  蔡尚伟头戴四方平定巾,脚蹬一双皂靴,内着素雅道袍,外批飘逸大袖,风雅的文人形象跃然眼前。登上舞台后便向听众作一长揖,身体力行传授学子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蔡尚伟向同学们科普了汉服的定义。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不同形制的汉服各有其魅力。秦汉的曲裾优雅繁琐,先秦淑女的步伐尽显婀娜;魏晋的宽衫飘逸,仿佛可见竹林七贤风流之态;开元盛世的齐胸衫裙雍容华贵,映照出大唐繁荣开放的胜景;宋制中褙子清雅婉约,似乎可以追寻到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闲愁;明代的马面袄裙大气端庄,与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铮铁骨相应和。

  蔡尚伟介绍,现在对汉服的研究基于考古。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不仅体现出古人的养蚕纺织的智慧,更是彰显了我们泱泱华夏服饰文化之美。对于汉服最早的文献记载,来源于东汉的大儒蔡邕,《独断》中记载:“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人们习惯于用汉朝之汉表示华夏族群,指代与异族服饰区别的汉族服饰。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记录了仕女的素妆艳服、男宾的青墨衣衫、状元郎的绯色圆领袍。这些文献、文物纪录下了最传统的古代服饰原貌,展现出最本真的汉服文化内涵,以供后人去探索千年前的历史。

  如今,新式改良款汉服应运而生,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如汉元素、汉洋折衷。蔡尚伟提出:传统和创新,两者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发展和包容的目光看待这种中国风服饰,将汉服适当改良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多元化的美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同袍,革新显然是利于汉服复兴的。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数字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影视、数字文博都属于数字文创的内涵。蔡尚伟指出,数字文创是传播弘扬汉服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数字音乐层面,涌现出了大量国风乐曲诉说着家国情怀、河山永蔚、儿女情长。除此之外,网络上的古风游戏、动漫展现了汉服更飘逸、梦幻的形象,进一步促进了汉服文化的科普和传播。

2034EE17EB8D9609981F460E539_07232CF2_372

  蔡尚伟强调,成电软件学院有数字动漫的课程方向,在座的同学们与运用数字文创传播汉服文化并不遥远,如今汉服的普及和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摸索,数字文创作为传播汉服文化的重要方式,面向的传播人群更广、传播力更持久。如今,这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他鼓励同学们参加到文化挖掘、文化创作、文化传播中去,也希望同学们都够挖掘自己的潜在爱好、喜欢汉服文化、近一步体验我们本民族的服饰之美,用所学知识为汉服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成都与汉服缘分深重,作为历史古都有发展汉服文化的优越条件,期待同学们能够在这中国汉服第一城与汉服结缘,成为汉服文化的传播者。“在充斥着快节奏生活的当今社会,运用自身所学前沿科学技术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汉服文化与数字文创的双向赋能,是同学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作为炎黄子孙理应为汉服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尽一份力。”

5776595F5E6B2C4AB8BEB2E5AC7_04D2723A_444

  在讲坛结束后,蔡尚伟与同学们一起拍照留念,与沙河校区的汉服爱好者亲切交流,在璀璨的霞光里、金黄的银杏树下合影互动,同学们也积极提问,蔡尚伟耐心解答,气氛融洽轻松。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