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瓦特逝世200周年纪念活动——“瓦特之夜”瓦特的穿越之旅,到利用工业时代的元素制作别具一格的杂志与海报,再到课堂上接续不断、脑洞大开的工程仿真实验,这些精彩纷呈、独具创意的课程内容,来自格拉斯哥学院“工程英语”的课堂。
格拉斯哥学院青年教师 罗茂菊
课程主授教师、格拉斯哥学院青年教师罗茂菊剪干练短发、一开口脸上就有甜甜酒窝,谈起在这门课程上倾注的心力,热爱教学的她大大的眼睛闪烁出光芒。
“众所周知,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大多会选择赴境外深造,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我们一直恪守扎根中国办学、培育中国人才的原则,坚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出得去,飞得高,回得来’”。
量身定制: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
“工程英语”课程是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格拉斯哥学院与英方的联合课程需要使用全英文教学,如何帮助大部分同学翻越语言能力这座“大山”,是罗茂菊课程组首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示范区,“工程英语”课程不单单要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做稳做实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中外双方通力合作,格拉斯哥大学聘请学术英语专家,与格院英语课程的中方负责人齐林意老师共同探讨,为格院学生量身打造课程体系,助力学子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格拉斯哥学院语言支持中心合影
格拉斯哥学院于2016年启动“工程英语”课程改革,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思政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于2019年加入了课程思政的示范建设项目,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精心设计,将格院“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理念落实在了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模式上,工程英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互动交际式教学、小班智慧教学,将形式多样性与内容梯度性结合。
“当讲到消除贫困的时候,就让学生去调查成电的扶贫成果,当讲新能源发电的时候,就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工程及其意义,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中,激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成果分享,增强对母校、对国家的自豪感。”罗茂菊说。
在考核方式上,课程组坚持将“学生所需”化为“课堂所学”,在评估和测试上以能力需求为导向,采用过程性连续性考核评价方式,将连续评估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技能复合式考核,引导学生形成定期复盘、把握机会、追求进步的习惯。
在思政建设上,将自立自强、尊重合作、文化自信、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学术诚信、领导力与工程师责任八大价值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埋下了思政引导的暗线。
“看似无色,实则有繁花盛开”。教学中罗茂菊专注于对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力求将每一堂学术英语课上得灵动鲜活,暗含对社会责任与文化自信的探索,或对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增强,传达公正、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一条完整的“思政线”贯穿于课程始终。
孜孜以求:英语+科技实现语言能力提升
对接受全英文教学的格院同学来说,英语课程至关重要,不仅是出国留学的硬性要求,也是日常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基石。而“工程英语”课程解决的,正是学生英语能力的360度全方位提升。
实际教学中,“工程英语”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模式和阶段性课堂测试、口语测试、课堂展示、自主学习任务等方式,力求用更加生动的任务形式来涵盖丰富的学习话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小班课堂
“我们利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小班教学模式,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更多语言能力的锻炼机会,还将‘个人规划’和‘团队协作’都纳入考核内容中,提醒他们适时反思,做到对自己负责、尊重他人。”
在对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分析中各抒己见,在生态旅游、绿色出行的话题下以小组形式作报告,在辩证看待名人和普通人的话题下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
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输出方式有机结合,不仅锻炼了写作和口语等语言输出型技能,也提升了学生成为未来工程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学术英语课上会进一步培养工科专业所需的语言技能,如用英语进行文献检索与阅读、参与学术讲座及研讨、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进行项目陈述和设计展示等,为学生站上国际会议等更大的舞台打好语言基础。
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工程英语”对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等软实力也提出了要求。“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也要告诉领导者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小组成员如何更好地参与团队项目”,罗茂菊认为锻炼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评估3D眼镜的原理
学生项目海报—工匠精神
课程系统化构建了学生的思政语言输出成果,形成口头汇报、海报、视频、文字报告等语言记录,以“学”导“学”,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效。
同学们正在交流“瓦特项目”海报
在“瓦特之夜”中,同学们就将想象力、创造力与语言能力完美结合,体验到了一场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课堂。历经七周的英语课堂和一个月组委会的辛勤准备,同学们在英语课程JW项目中最终呈现出的作品缤彩纷呈,既有创意十足的海报、引人注目的表演,又有脑洞大开的趣味视频。负责大会媒体宣发的聂禹华同学在当晚展出了课程视频“what if show”,以时间穿越为背景,展现了瓦特穿越到现代参加脱口秀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春风化雨:国际视野与工匠精神中融入爱国情怀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语言又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中文和英文本质上都是为了交流,在情感上是互通的”。在罗茂菊看来,“教好书”不仅有对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更需要教师个人聚焦思想层面发挥对学子的引领作用。
罗茂菊与同学们在一起
在英语课上进行思想引导,罗茂菊认为更需要春风化雨,融西学于中用,在打开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将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展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教育问题——需要太阳能或风能发电的收音机以获取信息和播放课程,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制作简易的手摇式发电装置,并将人力发电这一具体操作与联合国发展目标(SDGs)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站在更为宏大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角度,承担工程师责任,进行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创新。罗茂菊还以IEEE学术引用规范为例,通过正误判断题,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术写作的严谨性,引导学生们遵守学术诚信。
课程组立足合作办学平台优势,独创“思政+”英语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加大“中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创新”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占比,加强对学生“科技报国”理念的引领。
“唯有拥有了更强的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唯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牢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初心使命,才能践行中国精神;当遇到挑战时,才能无所畏惧,敢作敢当,承担起青年的使命;当遇到风险时,才能奋不顾身,无畏向前。”学习“工程英语”后,同学们在评价中写下这样的感言。
“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引导,独立的人首先要爱自己,然后才会去爱别人——尊重师长、关心同学,最终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中国新一代青年,去关注社会发展,去为祖国奉献青春。”罗茂菊微笑着说。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