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厚植理论深度,以真理光芒引领学子坚定前行
文:罗莎 苟灵 学生记者团 陈思芹 图:课程组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3-21 6541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组的教学探索。

  “我们重视深入研究博士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培养方式,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组成员叶本乾教授一面忙着做课件,一面这样向记者介绍他所在的课程组精心打磨的这门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是博士研究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理论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我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68a54798f04cde54cfb210ba9ec0468.jpg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组部分师资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规划和建设后,在课程组吴满意、王让新、商继政、叶本乾、郭芙蕊、欧阳彬“老中青”三代师资的共同努力下,课程建设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案设计,趟出了一条特色建设之路。

宽广化视野,紧跟时代思想与理论的“潮流”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在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时代的变革、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带来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回应这两个问题。”叶本乾说。

  有别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本课程除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外,还更加强调思想性和理论性,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促进博士研究生真正学懂弄通,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为了认清中国的现状,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国内,更要放眼于整个世界,进行中西方的横向对比。”吴满意教授希望博士生们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进而引领时代。

  为此,课程在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个专题,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集中向学生讲解。

  课程专题涉及的内容广泛,对老师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给学生讲好,课程组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个老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背景,为学子讲解个人最擅长的专题。

课堂教学 照片 (3).jpg

王让新教授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专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王让新教授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专题,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发现其必然性,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充分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主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多年的叶本乾主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博士研究生这样有学术背景的群体,只有老师对讲解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博士生们才能真正地信服。”通过对讲授内容设置启发式、探究式问题,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辨和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

特等奖证书.jpg

欧阳彬副教授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展示获特等奖

  欧阳彬副教授精细组织教学内容,并与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在内容上选取问题意识强、概念内涵明、线索框架清、时代意义显的教学要点;在形式设计上,淬炼讲解语言与板书呈现方式,力求语言精练流畅,板书简明扼要,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使学生对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有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审中,他在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展示中,获得了特等奖。

  课程组老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不断“与时俱进”,跟进新思想、新理论。“我们不但要让新理论进课堂,还要纳入考试范围。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后,课程组就立即将其中重要思想加入课程讲授,及时传递给学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就将全会精神等相关内容加入考试,使得同学们对新思想的认识做到入脑入心。”商继政教授说。

  王让新教授说,这些承载新思想的文件、专著更新非常快,用词用语也很有讲究,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值得细细品味和推敲。他自己在空闲时会经常钻研这些文件,也更能觉出学习新理论对学生们的益处。

  “博士研究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有些时候思考问题往往钻牛角尖,只从自己片面的经历来得出结论。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新理论,有助于他们学会跳出本专业视角,用全面和客观的目光来认识当下的世界。”王让新说。

创新性改革,给课堂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内容体系庞大而复杂,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还辐射社会、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课程组同步推进了课程网站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建设。 

教材.png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材

  “我们不仅强调课程自身的精品化建设,还依托学校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课程改革,打造了思政理论课专属的网站平台。”叶本乾介绍说。

  课程发挥网站的示范作用,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线上教学效能,充分运用慕课、蓝墨云班课、学习强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管理方式,提升与学生的互动效率。

  课程通过蓝墨云班课APP建立课程班级群作为课前课后考勤、教学资料发放、教务信息通知的主要渠道,提升课堂纪律。

  通过慕课等平台实现线下讲授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并辅以互动加分、课堂检测、视频学习等方式,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促进理论内容内化于心。

  课程还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教学动态作监测,对博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成长规律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授课效果。

  在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课程参与的主体和受益者。将试点做实,最直接的体现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除了大班的集中式授课,课程组正在规划在计算机、信通、自动化三个学院开展小班研讨课程试点,并于本学期开始试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

  “要继续优化课程的教学方案,紧贴时代发展要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断提升教学授课效果,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在充分交流研讨中,课程组老师们达成这样的共识。

精品化建设,特色举措为育人“齐发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哲学思维素养是理工科博士生公共基础课课程育人的重要目标,为此,课程组制定了一系列的特色化措施,不断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从“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等关系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问题入手,结合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史上典型案例的研讨,课程组老师们深入分析了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哲学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驱动性、启发性的重要功能与方法论。

663d3b10863204fbaa9cccbe487bc865.jpg

欧阳彬副教授在课堂上

  “我们思考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对哲学学习和哲学思维的思想自觉。”欧阳彬说,在“科技创新中的哲学思维”专题教学中,他就引导学生研读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白春礼院士的《哲学是科学之源》等论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哲学思维素养。

   “阅读经典是我们课程一项别具特色的考核内容。”郭芙蕊特聘教授介绍说。课程组分别为学生提供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时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些资料是需要以提交手写阅读笔记的方式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另一些虽不纳入考核,但是课程组一直有个愿望:经典不应错过,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触摸到那些“如无特殊要求,可能一生中都不会触碰”的经典。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养成阅读经典、善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增添理论储备。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较为单调、内容浅显单一等现象,课程组依托学院、学校等建立的校外合作关系,提升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体验性和吸引力。

  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还结合成电的光辉历史和学科特点,将校史加入课程,以激励学子、特别是来自各理工科专业的博士生们科技报国的使命和情怀。

   “成电的先辈们在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始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撑。” 吴满意教授说,将这部分内容加入课程,希望同学们把成电人的这份使命和情怀代代传承,为国家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发言、交流讨论环节,课程考核将互动纳入平时成绩,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容。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依靠力量,更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教研力度。课程组经常召开集体备课会,集中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理论、会议精神、战略部署、方针政策,相互交流学习教学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视野、教学方案设计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对于一名博士研究生而言,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搞好科研,同时也要关心国事天下事,而这门课正是为我们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们对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有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和认识,更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并完善自己。”物理学院关宏野说。

   “这门课具有历史深度和理论厚度,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坚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道路的自信,也使我们努力把世情、国情、校情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了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智慧的信心和决心!”光电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田品表示。

  “导师自身的为人、为师、为学会对博士研究生产生极其重要影响。” 在致力于提升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爱国奉献、科技报国,进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成电贡献”的路上,课程组老师、研究生院和导师们正勠力同心,勇毅前行。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