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自动化工程学院:实施三大举措,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文:自动化学院 图:研究生院 来源:自动化学院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22-04-22 3043

【编者按】4月19日,202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举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021年以来学校启动的5个首批改革试点学院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改革举措和经验。以下为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科的发言内容:

刘科 - 副本.jpg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我代表自动化工程学院汇报开展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工作。这些工作,有些是前期已经完成的,有些是正在进行的,还有一些是即将开展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入口质量和出口质量是人才培养工作最关心的两个可衡量的指标。近年来,不管是本科招生还是研究生招生,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持续提升。研究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国防单位就业率逐年提升,初始年薪也逐年增加,这些都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效果是显著的。

培养成效不错,是否就代表目前的课程体系没有问题呢?通过每年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交流,我们对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目前,研究生发展的大体情况如下:(1)总体的薪资水平不错,在企业中成长为技术骨干,如项目经理、部门主任的比例较大,但成长为高层的比例较少,尤其是领军人才匮乏;(2)在择业时,学生比较看重初始薪资,但对职业发展缺乏远景规划,上升的“天花板”比较明显。

通过对毕业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学生发现、凝练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不足;(2)过多关注局部问题,全局意识、系统思维能力不够强;(3)关注技术多,但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综合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课程来看:(1)学院所在的学科方向比较宽,学生专业跨度大,造成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因此,在部分课程的授课内容上,与本科存在“部分”重复;(2)课程门数多,但系统性不够强,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高度重叠;(3)教学中重教轻用,着力于“知识输入”,而在培养学生“输出能力”上不足;(4)课程的前沿性、先进性不足,对学生探索能力培养不充分。

从实践环节来看:(1)目前的实验课程,偏向技能培养,涉及的知识面窄,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小;(2)学生接触科研项目是在课程学习之后,学用结合存在滞后性;(3)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导师科研项目申请时的方案,着重关注自己所做的工作,但对项目的系统性、全局性关注度少;(4)更愿意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但对经费、研制周期、团队协作,经济价值等思考较少。

二、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升研究生的输出能力为目标,围绕“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三个问题,通过“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夯实专业看家本领”“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构建核心课程团队,打造高显示度成果”三项举措,实施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改革方案

第一,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夯实专业看家本领。(1)通过学科专家研讨,依托学科优势,围绕专业的发展,在仪器学科凝练了5个研究方向,控制学科凝练了4个研究方向;提炼其中的共性知识、核心知识,构建了“3+X”的课程体系,即每个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3门核心必修专业课和若干门方向性课程构成。(2)以突出专业特色与学科前沿性为目标,重构了核心必修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彰显专业特色,避免了课程的通用化、大众化,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同时,通过在课程开始时增加基础知识考核,解决困扰老师授课时由于学生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差异带来的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以仪器学科的核心课程“信号处理理论与算法”课程为例,该课程通过老师梳理基础知识点、推荐MOOC学习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大幅减少了与本科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复部分,同时围绕仪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补充了在宽带时域测试技术及仪器、新型传感技术与精密测量方向上应用广泛的随机信号分析、时频分析等知识。

第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在课程中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一系列研讨式、探究式、项目式课程,全程贯通、逐级递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打造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博士生前沿课程以及与外语学院联合开展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博士生凝练问题、英语口语、写作等输出能力。

目前,学院围绕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系列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其中,建设了探究式小班课程11门;通过邀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者分享建设经验,助推时域测试技术综合实验等3门课程在学堂在线开课;通过依托优势科研成果,打造了“虚实结合”的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提供线上、线下、虚拟三种实验模式,缓解了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问题;打造了“现代电子系统综合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实验项目提供了硬件支撑;通过学院科研成果总结,形成了“高速高精度采集系统”为代表的课程案例;通过与华为、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由课程提供知识点,企业挖掘相关知识点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建设了以“时钟时间指标测试”为代表的课程案例。

学院还依托学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支持,产学研结合,打造创新实践课程,通过技术专题讲座、研讨,基础技能培训,实践项目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结题等环节,实现完整工程项目全模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技术知识与非技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

在博士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着力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博士学位课程中,我们以培养问题探究能力为目标,由老师讲解主干内容,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汇报,并提出该专题方向可能的发展趋势;在学科前沿知识讲座课程中,我们改变以往专家教授讲座的模式,在第一学期,由专家组拟定方向,博士生准备前沿综述,第二学期,博士生独立进行报告,导师组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博士生问题发现、凝练的能力;在英语课程中,通过学院学术输出能力强的专家与外语学院的教师搭档,以做一场英文学术报告,写一篇英文学术文章为考核点,提升博士生以英语进行学术输出、交流的能力。

第三,构建核心课程团队,打造高显示度成果。学院通过顶层规划、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核心课程团队的建设。2021年,学院聘请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指委专家、“国字号”人才等,重新组建了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该教指委从宏观层面,实现“本硕博一体”,规划和指导学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团队建设等;同时,学院按照教学关键岗位设置的思路,提供建设经费、提高课程教学酬金系数等多重激励措施,开展核心课程组的建设,核心课程组实行“首席+骨干”的模式,由首席教师负责,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讨,培育教材、精品课程等教学成果。目前,学院已形成12个课程团队,获得了一批省部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精品课程以及教材建设项目。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基于“OBE”理念,构建多层次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改革以往以“评教”为主的课程评优方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获得,以“评学”为主进行课程评优。学院还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中所发现问题的反馈,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帮助老师提升教学能力。

谢谢大家!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